1 / 21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38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aibai 2022/7/6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1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学问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老师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简单感悟到不管是依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当学生相识了倍数之后,老师进行了设问:8是4的倍数,那反过来4和8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索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8是4的倍数,反过来4就是8的因数,接下来2和8的关系,学生也迎刃而解了。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3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驾驭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分。还要驾驭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原来教材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相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相识整除的状况下干脆相识倍数和因数的。从学生学****的状况来看,这一变更并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详细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肯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就忽视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穿的程度,所以教学效果也不怎么志向。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我认为要做好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开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驾驭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驾驭这些学问,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裂、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学问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留意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实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学问,但本单元不太简单与详细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实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育他们的抽象概括实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别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实力,等等。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 篇4
1、这堂课的行走过程。学****了五堂同课异构的《倍数和因数》,始终想自己尝试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无奈,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学过了,就放在三年级进行教学,预****自己先到一个班级熟识一下,和六年级的孩子打****惯了交道,现在一下子走进三年级课堂,真的还有诸多的不****惯,一堂课下来,自己用一个“急”字贯穿课堂,说话方式有待调整,于是,再一次梳理教案,具体备好每一句话。其次次上课,请了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听课,出现了一个“涩”点,就是:9是倍数,9是因数的推断,但是学生稍作点拨,还是能完全理解的,师生协作,还算顺当,另外有一些小节问题处理得还是不成熟。由于“卡”得不算太“涩”,所以,也没在意。第三次课题组正式上的时候,当出现“9是倍数,9是因数”的推断,学生竟齐声回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其实,出现这种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在,再一次理一理,发觉,起先的谈话,借鉴了“三个人,有两个儿子,两个爸爸”没有用好它,反而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提示,而且“先入为主”,学生进行正迁移,从数学原理来看,没有真正处理好“数形结合”,处理因数个数与摆几种图形的关系,课堂显得思维含量不够,数学价值有些减弱,所以,教案我又作了肯定的修改。
2、关于“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