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提高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懂得。”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种故事,一种故事论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种世界。作为教师就应当读教育累书籍,下面是xx带来的,欢迎查看。
里找得出来。
老式,有优秀和糟粕之分。优秀的老式,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仅要继承,还要在老式的基本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例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老式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老式势力,才是改革的目的。我们的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诸多方面,所有爱慕摧毁一切,然后重来。成果糟粕未除,而优秀老式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她所做的整体为教书,她所用的法子为教法,仿佛先生是专门教学些课本知识的人。她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其她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其她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其她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老式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部分先生,我们叫她们教书匠,她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她全然不管学生怎么学,她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学生就怎么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他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他可学的内容。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他。教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教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爱慕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看待她们,使她们和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协助,或催化,或增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盼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虽然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也许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具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美丽的孩子人人所有爱慕,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崇高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规定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涉及教育目的的爱,并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阐明她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