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不是“单身狗”,而是“一个人”南方周末超过 5800 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 其中, 独居青年( 20-39 岁) 已达到 2000 万。独居青年潮已经成为中国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在社会流动性增强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一直以来所依赖的“关系”断了, “孤独”变成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心理。凌晨 2 点,看着满屋一片狼藉,陆玮终于忍不住哭了。这是 25 岁的她来到上海的第五年, 也是一个人居住的第五年。就像日本插画家高木直子《一个人住的第五年》里一样,自 2013 年和异地恋的男朋友分手后,陆玮已经习惯了生活的圈子里除了同事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上下班, 一个人看电影, 一个人逛街, 一个人跑步, 一个人出门旅行, 一个人生病痊愈,一个人下厨做饭一个人吃……一个月前, 为了换一个住处, 陆玮又独自和房东、中介、装修队、搬家工打起了交道。那天回居所前, 她刚与试图临时加价的搬家工人大吵一架。她想找人撑腰, 结果附近男同事“正好去了女朋友那里”。五年来,陆玮第一次问自己: “我一个人该怎么办? ”从整个中国来看,陆玮显然不是一个人。来自国家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独居人口从 1990 年的 6% 上升到 2013 年的 % 。如今,有超过 5800 万人在这个国度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像陆玮这样的独居青年( 20-39 岁)也已到了从未出现过的规模: 2000 万。更直观的例子发生在中国的一些超级大都市,比如上海, “每四个家庭就有一个独居户”。“这里像东京、台北, 满大街便利店、咖啡厅和快餐馆, 还有满大街和我一样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在上海独自居住了 2 年的“ 90后”福建女生“鱼丸”(网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里,没有任何人会来干涉我‘单身狗’的孤独。” 1. 逃离舒适生活圈几十张明信片绕着一张世界地图铺满了“鱼丸”屋子的墙面,它们来自她独自旅行的“19 个半”国家。“去美国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和朋友一起, 所以只能算半个。”“鱼丸”说自己是个“口味奇特”的旅行者——不爱酒店, 习惯住青年旅社, 也曾当过几回“沙发客”。她喜欢去博物馆、二手集市和艺术街区, 尽可能地避开一切游客聚集的“ tour-ist attraction ”( 热门景点)。一个人上路往往意味着苦行僧般地旅行。在独自旅行的路途中, “鱼丸”能把 20 天的行李装进一个双肩包,下飞机后不倒时差,落地就玩。她经常一天走 8到 12 个小时,饿了在路边啃个三明治。她睡过机场、夜大巴和青年旅社的 12 人间。即便在美国有了旅伴,“鱼丸”还是趁着朋友还在睡觉, 一个人溜出门, 看了亚利桑那州粉红色日出映照下的山峦。“我常常在出行前, 把身边可能作为旅伴的人默默筛一遍, 最后还是悲伤地决定独行。”在豆瓣上, “喜欢一个人旅行的女生”小组已经有了超过 71 万的成员。问答社区“知乎”上“一个人的旅行真的那么酷炫吗? ”,已有 309 个回答, “鱼丸”的回答获得了 6495 个“赞同”。事实上, 对于中国大城市里的独居青年而言, 独自旅行意味着孤独生活的一个出口, 意味着难得的自由。“可以随心意地改变计划, 可以在博物馆泡上一整天, 可以在海边喂几个小时海鸥, 可以不顾忌任何人。”“鱼丸”曾在拉脱维亚首都的汽车站光靠手比划找到了下一站的位置, 在苏格兰的暖阳中偶遇一片金灿灿的墓园。她在“知乎”中这样写道, “独自旅行让我逃离 fortzone (舒适圈),每一项行动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旅途。”“独自旅行不是为了炫耀的资本, 而是一种需要。它不是生活日用品, 而是以年、月为周期的心理必需品。”自助旅行手册《孤独星球( )》的撰稿人李小可从 2007 年开始独自旅行。在她看来,独自旅行是脱离日常圈子的最好方式。没有朋友的牵绊, 和当地人沟通机会就多了。李小可常常想起那些陌生城市巷道里的陌生人, 迎面而来的微笑给她带来了“与当地发生联系”的快乐。这几年, 陆玮也把假期换成了一段段独自旅行: 在日本大阪的乡下, 连续 5 天和同样的老爷爷、老奶奶一起在山顶迎接日出;刚和男友分手的春节,在飞往新加坡的飞机上吃了饺子; 在局势紧张的菲律宾邂逅了一个没有人的“私人海滩”。“和朋友旅游享受的是和一群人在一起,而独自旅行则是去探索整个世界。”陆玮说。 2.“竟然那么喜欢孤独感”陆玮把自己称为“孤独享受者”,比如一个人看电影。在上海的五年里, 她积累了三百多张电影票, 和别人一起看的只有 3次。住在城市西北角的她会找个人少的电影院, 带上一瓶水走进放映厅。《一代宗师》看了 5遍,《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星际穿越》和《狂野非洲》看了 2 遍。“一个人看完一部电影之后, 不必迅速出戏, 更容易专注。”她引用曾经的知乎红人“孔鲤”的话——“全剧终/ 看见满场空座椅/ 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