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桩基础设计》
基 础 工 程
此文档后面有赠送常用PPT图标,方便大家修订排版编辑
第 六 章
桩基础
6-1度也逐渐增加,qs较qp先发挥
Q=QS+QP, Qu=Qsu+Qpu
由实测, QS先达极限,对应位移仅4-10mm,和土性、桩径关系不大;而QP达极限需s= (打入桩),(灌注桩)
了解这些,有助于分析桩的安全储备
N-q、s-q关系:
以上是针对摩擦型桩,对端承桩位移传递即刻完成,qs很小,而Q接近Qp
2、侧摩阻力qs的大小、分布
大小:和土性、桩表面性质、桩径、桩长、施工方法有关(打入桩一般大,卵石层中灌入桩很大)
分布:同样和上述因素有关。不随深度线性增大 (拱效应),有一临界深度(10-20d)
时效:粘性土中打入桩,qs开始小后逐渐增大;砂土中打入桩,qs开始大后逐渐减小。
试桩应在施工后一段时间:砂土10天;粘性土15天;淤泥25天。
3、极限端阻qpu计算及其深度效应
计算qpu的经典理论方法:视桩为埋深l的基础来计算,有整体剪切、局部剪切、刺入三种破坏形式。
泰沙基理论按浅基础整体剪切破坏计算;Myerhof则考虑桩侧土的强度。
xc 、xg 、 xq—断面形状系数
因埋深大,一般为后二种。但桩端土硬,上覆土软,也可为整体剪切破坏。
1、概念
原因
桩周地面有较大的超载;
降低地下水位;
当桩围土层由于某种原因相对于桩向下位移时,桩侧摩阻力方向向下,称为负摩阻力。
桩穿过欠固结(新填)土层;
二、桩的负摩阻力
湿陷、冻土融陷。
2、负摩擦发生的范围
持力层硬,sp 小,则ln大,端承桩ln =l
对一般情况可查表6-1
ln可随时间变化
3、负摩擦大小估计
影响因素多—桩侧及桩端土性、诱因强弱、土的应力历史、桩型等
Bjerrum有效应力法公式:
zn查表6-2,仅和土类有关,土硬则大。
但s=?,不应随深度线性增大。
4、消除负摩擦的措施
负摩擦会加大沉降,使桩或土破坏。
一般涂适当粘度的沥青以减小负摩擦。
桩所受下拉力:
对于群桩再乘以一个负摩擦群桩效应系数hn
三、单桩破坏模式
破坏模式取决于
桩周、桩端土;
桩的尺寸;
桩的类型。
1、屈曲破坏
2、整体剪切破坏
3、刺入破坏
小直径端承桩,细长木桩
一般的打入式短桩、钻扩短桩
钻孔灌注桩
R取决于三个方面:
(三者同时兼顾,并取最小值)
桩本身材料强度;
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
土层的支承能力。
四、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决定于桩和土,一般由土控制,端承、超长桩等除外。
一般稳定系数f=,但下述情况下要考虑压屈:
1)高承台; 2)桩周土可液化;
3)桩周土很软(fk < 50 kPa);
自由长度lc由端部约束及桩土相对刚度定,再由lc/d查f()。
1、按桩身强度定
2、按桩周土支撑能力估计
(1)静载试验
一级和部分二级建筑必须做,试桩数>1%且不少于3根。
装置、方法:锚桩横梁装置(图),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等
试桩、锚桩、基准桩间距>4d,且>2m
分级加载,稳定后读数,详见规范。
1) Q~S曲线有陡降段,且S总>40mm;
2) S总=40mm后,续增两级Q;仍无陡降段。
1、Q~S曲线拐点法
取明显拐点处荷载为Qu;
Q~S无陡降段时,Qu取S=40mm处相应荷载。
对于d(b)550mm的预制桩,在Qi+1作用下,
其
2、S~logt曲线(沉降速率)法
特点:
3、S~logQ法
特点:
极限荷载:1)第二转折点 或 2)沉降达40-60mm
变异系数d=1; d<1,查表求l
对群桩再考虑群桩效应(见后)
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设计值:
分项系数gsp=
(2)静力触探法
用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或双桥探头的端阻、侧阻标准值,估计桩的侧阻、端阻,定Quk
规范仅针对钢砼预制桩给出公式,较烦琐,这里不详述
(3)经验公式法
仅限初步设计阶段或不很重要的工程,以下针对不同桩讲
qsik 查表6-7,和土性及成桩方法有关,沉管灌注桩小,因质量难保证;对预制桩有深度修正系数(灌注桩不修正)
qpk 查表6-8,和土性及入土深度有关
(a)一般预制桩、灌注桩
qP — 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kPa),对于钻、挖、冲孔灌注桩可按地区经验确定或现行有关规范表格查取,预制桩可按表8-5选用;
AP — 桩身的横载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