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pt

格式:ppt   大小:1,613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8 文件大小:1.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第一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血管活性物质。
内毒素Ag-Ab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聚集、释放或破坏
促凝物质PF3、PF4、PF2、PF6、
血管活性物质(TXA 2、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
堵塞微血管
血栓素A2、ADP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5-羟色胺、儿茶酚胺使外周血管收缩、血流减缓。
PF3加速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PF4抗肝素
PF2促进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PF6抑制纤溶
Β-血小板球蛋白促进血栓形成
第十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
(1)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都可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S。
相当于暴露的胶原纤维(细菌、病毒、Ag-Ab、羊水等)
(2)急性胰腺炎,大量胰蛋白酶
进入
血液
直接 激活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S
促进凝血酶原
凝血酶
促进血液凝固
(3)蛇毒、蜂毒含有的蛋白水解酶有Ⅲ因子作用
启动外源性凝血S
(4)肝功能不全,血浆蛋白C缺乏或活性下降,抗凝作用减弱,促进血栓或DIC形成。
第十一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第三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防止凝血和抗凝血过程失控
加速DIC的发生
施瓦茨曼反应:家兔间隔24h静脉内各注射一次小剂量内毒素。
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
家兔无明显异常
第二次注射内毒素
休克出血急性肾衰
家兔死亡
第一次给予二氧化钍
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
二氧化钍封闭
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
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Ⅻ;
促使血小板聚集;
收缩血管等作用。
第十二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Ⅲ,蛋白C,纤溶酶原
血浆凝血活性
Ⅲ样物质,启动外源性凝血S。

,酸中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使凝血因子的活性升高;促进血
小板聚集和释放促凝因子等。
第十三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高凝低纤溶状态。
:产生Ⅲ因子及其他促凝物质。

四、微循环功能障碍:

组织缺氧、酸中毒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血流缓慢,血液淤积
血细胞聚集
微血栓

肝肾灌流不足
清除凝血及纤溶产物能力
第十四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第四节 DIC的分期
一、高凝期: :大量微血栓形成。
:凝血时间
血小板黏附性
二、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大量消耗,纤溶过程 加强 ,出血。 :外周血小板 数减少(﹤10万/㎜3 )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含量
(<1·5g/L)
出凝血时间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酶大量形成,FDP :凝血酶时间
FDP
3P实验+
第十五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DIC的临床表现----
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
一、出血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
第十六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三
*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多个部位出血,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
其它临床表现,如休克等;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致病因素
激活凝血系统
微血栓形成
消耗血小板、
凝血因子
出血
纤溶系统激活
纤溶酶
加重血小板、
凝血因子消耗
FDP
第十七张,共二十三张,创建于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