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
犯罪动机就会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3. 失范说:涂尔干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基础,由于社
会巨变,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
失。
24. 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
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25. 亚文化群理论:科恩认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
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
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并且通常是社会下层阶级
居住区形成的。
26. 标签论:以贝克为代表,这种理论主要是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
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反、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
然发生的。
27. 重要他人:由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话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
物,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8. 学生人文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皆在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答信息社
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9.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
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
核心。
30. 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
中的某一个或某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
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31.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
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一种评价方法。
32.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
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33. 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
依据,运用适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
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
断的过程。
34. 测验:是指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
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35. 品德评价:即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
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36. 整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