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文档百货 2022/7/8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写角量有个中心点;有内外两圈刻度,都是从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在左边,内圈的0刻度线在右边……这样,学生自主的发觉了量角器上的“隐私”,而不是老师干脆告知他们的,这为接下来的量角和画角作好了很好的铺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在学生相识量角器之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借助量角器来量角和画角了。同样的,我也不急于告知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留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绽开充分的探讨,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楚地依据量角器进行辨别:假如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该读内圈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假如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内圈的刻度。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状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精确。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打算不充分。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供应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干脆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中下生来说,读数时只强调外圈内圈刻度还不够,如在120到130度之间,虽然懂推断要读外圈还是内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是125度还是135度还比较模糊。因为角的出现是静态的,学生没看到角的两条边的旋转过程,所以还会推断错误。假如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想象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信任在推断上定能削减失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相识1度的来源,相识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驾驭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打算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相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赐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精确的运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相识,顶点-边-边的相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正确的表达。驾驭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察,有几个学生发觉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索,发觉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便利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都看过去,操作不当赐予订正。接近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午间批改习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驾驭的很不志向。
量角步骤技能的驾驭很重要,须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状况下才能娴熟驾驭。为让每个学生驾驭,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支配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驾驭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