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doc

上传人:y6281 2022/7/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诗为媒,遇见课堂之美


【摘要】在历史课堂中,巧用古诗词,描绘生动美妙的历史画面、展开深刻隽永的分析评价、浸润鲜活饱满的情绪情感,让学生享受记忆之美,让课堂彰显理性之美,让历史展现性情之忆起已学诗句,建构出“西域”的地理范围这个新知识。同时,阳关和玉门关的偏远荒芜随着诗句的吟诵自然呈现,又为张骞的毅然出行渲染上几分壮士豪情。类似的例子又如:
在讲述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时,教师展示材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提问学生:想象词句描绘的画面,猜想词中“花千树”指什么?学生回答:“***!”历史知识立刻变得妙趣横生。接着,请学生将刚才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人本主义学****观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描绘方式鼓励多元化,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这句词进行再加工,宋代元宵佳节炫彩夺目的烟花盛会、芳香满路的豪华车马、美妙动人的歌舞表演……无一不诉说着宋代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与绚丽多姿的市人生活,历史知识如画卷般在脑海中展开。
(二)辩论展开深刻隽永的分析评价,彰显理性之美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与深浅。受多种因素影响,同一事件会有不同角度甚至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课堂中,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形成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进而提升历史解释的水平、锻炼历史思辨的能力。诗歌兼具记事、抒怀、感慨、思考等功能,因而可以成为历史解释的重要载体和再解读的材料。
华丽登台却以悲剧落幕的历史人物总能引发历代仁人志士的一叹再叹,比如西楚霸王项羽、隋炀帝杨广。
在讲述楚汉之争时,教师展示组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历史上的项羽以兵败垓下、自刎烏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杜牧是浪漫的,他为无数为项羽扼腕叹息的人编织了一个卷土重来的美梦。正如钱钟书所认为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王安石的出现无情将梦境打碎,他道出了人心向背后形势的不可逆转。以此为引,向学生发问:假如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还能东山再起吗?学生由此展开辩论。
在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祸及当世与福泽后世的利弊权衡之间,到底该如何定论?抛出正反观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驰骋,认识事物的格局不断扩大。
正方观点:“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反方观点:“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以古诗词引出辩题或是以其作为辩论的正反方观点,既增强了辩论的艺术感,也提升了历史课堂的美感。将古代圣贤争论的历史话题置于当下的历史课堂,由身处新时代、武装新思想、肩负新使命的中学生来作新的诠释与见解,在传承中思辨,在思辨中创新。
(三)人物凸显鲜活饱满的情绪情感,领略性情之美
“年年岁岁花相似”,历史有冷峻寡欲的一面,但 “岁岁年年人不同”,历史也多彩感性的一面,这份多彩是人赋予的,因为人生有限,有限的人生就必然会造就丰富多彩的情感,喜、怒、哀、乐赋予了历史性情之美。在历史课堂中,品读诗词,品味作者的喜与怒,遇见历史的爱恨情仇。
学****隋唐科举制度时,教师提供材料: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孟郊的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有“诗囚”之称,此诗是他难得一见的快诗,提问学生:孟郊为何如此欣喜?答案在题干末尾材料的出处,“登科后”中的“科”自然联想到所学内容“科举制度”,答案便迎刃而解。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耐心读完材料并灵活运用知识,此环节一来为巩固课堂内容,二来进行同类材料题解题方法的指导。进士及第,走上仕途的孟郊喜不自胜,提笔写下《登科后》,此为小景,唐诗以小景传大神,大神是科举制带来的开放悦纳的选人风气给国家带来的鲜活生命力。
喜乐的情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生活中总有怒哀。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的美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外秋风怒号,杜甫的内心也是怒的,他怒什么?秋风卷走茅草?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杜甫哀自身境遇,更为安史之乱未平而怒苦,所以最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通过教师对诗歌的解读,将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