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互联网减少网民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认同
调查显示:互联网减少网民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认同
2010-08-05 19:14来源:
网络所带来的交互与渗现,获得自信、自尊与成就感;另一方面,互联网对网民负面心理的影响则与学历呈现反向相关关系,即网民学历越高,其消极情绪越难以通过上网得到缓解或改变。
此外,互联网的情感与心理影响还与网民的年龄、收入有关。随着网民年龄和收入的增长,互联网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此外,调查还发现,互联网在改善网民心理方面,对有伴侣群体的效果好于单身群体,对体制内群体的效果好于体制外群体,对非学生群体的效果好于学生群体。
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进一步影响到网民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其程度与网民的网络使用程度密切相关
“深度网民”从网络中实现自我认知
“深度网民”是指那些具有较长网龄、平均上网时间较长、网络应用和依赖程度较深的网民。“自我认知”是个人对自我存在的察觉,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个体心理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网民的上网深度与其自我认知程度显着相关,具体表现在上网时间越长、网络依赖程度越深的网民,自我认知水平也越高。互联网多元化的功能使网民能够在许多场景下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从而得以在网络世界中重新塑造自我,一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完成的个人理想、难以满足的心理需求都在网络中得到实现和满足,这就增强了人们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而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中的个人主页等网络应用,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很好的自我认知平台。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越多的网民,越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使用社交网站越多的网民,自我认知的程度也越高。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深度网民”总体上更易通过网络虚拟世界获得心理满足,并进而在网络中实现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取向,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动力。本次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网民的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包括对诚实、仁慈、公平、世界和平、社会公正等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对权力、权威的追求,包括对社会权力、权威、影响力、光宗耀祖等价值观的认同;三是遵从、屈服,包括对服从、接受命运安排、担心各种事情等的认同;四是对享乐主义,主要是对自我放纵这种价值取向的认同。
调查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对网民的社会价值观取向有着较为显着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网民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认同减少上――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网络依赖程度越深的网民,对真善美的价值观认同度越低。这种影响在20-29岁的青年人群中程度最甚,互联网对传统的社会价值的冲击未来可能会愈发明显,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遵从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平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越长的网民,对权力和权威的认同度越高;除工作和学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时间越长的网民,对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认同度越高。此外,网络依赖程度越深的网民,越倾向于追求权力权威,并越倾向于遵从、屈服和自我放纵。
享乐主义价值观与网络使用、网络依赖之间的促动关系是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