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对于读《浮士德》心得体会
关于读《浮士德》心得体会
关于读《浮士德》心得体会
《浮士德》个人心得有哪些?虽说是杯具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争取的热血永在。关于读《浮士德》心得体会,欢送查阅!
《浮士德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场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方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
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致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 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根本就为 0 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入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构造呢?
于是,读书的时候,考虑就少了。
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络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费事。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可以比拟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境相当沉重”的。
《浮士德》个人心得三
比拟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总觉得对浅薄如我者来说,无疑是老虎咬天--无处下嘴。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然而一来这不是螃蟹;
二来它不是没开垦的处女地;
三来这不是简单的形而下的吃螃蟹式的英雄。那么,剩下来的人便有尝试,如履薄冰。
浮士德精神最群众化的理解无疑是对现实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追求、永远理论、永远开拓、永远前进的精神及追求一种永久,与宇宙极限抗衡的精神。这种追求包括从知识到感情,从感情到政治,从政治到艺术,从艺术到事业等各个领域。并且每一个领域的追求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这便决定了
杯具色彩的必然性,因为绝对完美的境界是人所不能及的(随意提一下,关于浮士德捕捉海伦时发生爆炸,有人认为这“象征现实与美的永久间隔 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我的意思是,更确切的象征应当是对于终极的东西,人只能无限的接近,而无法实现零间隔 ,似乎这才跟全剧的旨意一致)。正因为如此,西方人笃信: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永久的上帝面前,人类是无知的,不够理性、不够完美的,上帝时刻高举着鞭子在抽打着人类。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时,充满着理论与理论的矛盾;在追求感情时,面临着爱与被爱的抉择;在从事政治时,陷入了主宰与被主宰的无奈;在膜拜艺术时,承受瞬间与永久的痛苦;在创造事业时,直视着礼貌与野蛮的冲突。
在理解浮士德的无限追求时,或许,我们会走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浮士德与糜非斯特契约的虚假履行,容易让我们误认为假设铁锹声不是小鬼为浮士德掘墓的声音,而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似乎浮士德的永久追求就实现了。我觉得即使那声音真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也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无限追求的实现,因为一来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必然促使他产生新的追求;
二来人本身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追求必定是多元化的,这点全剧中浮士德“追求--理论--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三部曲即为佐证。事业可是是多元中的一元。所以,当他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时,并不证明这就是他终极追求的全部资料,也所以糜非斯特不可能赢得最终的成功,并且这大概也是作者写浮士德“从天堂经过人间再到地狱”,而描绘的却是天堂的情景的原因所在。第二个误区是灵魂在“旧情人”玛甘泪的灵魂的引导下不断飞升时,容易误认为在天界的会合是全剧情节的完毕,其实剧情是在两者不断继续飞升中完毕的(此点参考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这样的结局才和全剧及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相吻合,浮士德不仅仅现实中追求无限并且灵魂上也永不停息。
与浮士德无限追求、不断向外发散与扩张的精神构成鲜明比拟的是,中和与节制的东西,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明确主张“知足者长乐”,这与浮士德永不知足的精神相比,简直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式不统一,二者似乎永远找不着共同话题。我比拟同意辜鸿铭的观点。中国人过的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