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335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ttteee8 2022/7/9 文件大小:3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工程概况 1
2、 观测依据 1
3、 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 1
1人员组织 1
2仪器配置 2
4、 沉降变形测量 3
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
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
3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
二等
±
±
±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表4-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 高差中误差 (mm)
每站高差中
误差(mm)
往返较差、附
合或环线闭合
差(mm)
检测已测高差 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 路无非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 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 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 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 置。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 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 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 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 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 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 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 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 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 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 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 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将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 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 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4-3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 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H1)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
<300
±
W1/250000
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
<150
±
W1/120000
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
二等
±
<300
±
<1/120000
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
<150
±
W1/70000
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
三等
±
<350
±
W1/70000
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
<200
±
W1/40000
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四等
±
<400
±
W1/40000
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 按下列要求: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 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 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
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 位置。

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 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 验记录。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 次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