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核心分课题
《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课题简称:素质教育实施)
课题实施方案
承研单位:北京启智兴华教育研究中心
  
选题背景
1、素质教育背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全面革新或革命。要想使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真正地得以实施,还必须有一套科学而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而不能像过去和现在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行其是,各施各教。
因此,创立一套科学的并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教育理论,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并能充分体现其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得以继续生存和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素质教育永远不可能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永远只能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美丽梦想。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想和观念的教育理论在那儿呢?
这要从素质教育的本义谈起。素质教育,是在1993年时,专家学者们有感于当时教育目标的严重异化和偏离——即“为考试而教育(教学)”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呼吁教育和教育目标要回归社会,即教育要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施素质服务,为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而不是为“考试”服务。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和本质。
在不算太漫长的十年时间里,素质教育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出现了几次大起大落。
先是1996年的“汩罗素质教育经验”的推广和停滞;后又是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也因其具体操作性不足而面临难以深入实施和推广的困难。
反思从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到实施中的失败和问题,莫不都是因为素质教育迄今为止仅是一个口号和理念,而未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而可操作的理论体系之故。从而造成了当前人们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们思想上明确,而理论上困惑,实践上茫然的现状。
2、教育信息化背景
自2000年10月我国政府作出用5-10年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决策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以期通过“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很多地方和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硬件、软件)建设已具有相当水平。且这种发展势头还在不断地加速度推进。
但这些地区和学校用重金打造的教育信息化设施,由于受当前应试教育环境和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因而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革新教学模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率,为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相反,成了一个个用之不能、弃之不忍的鸡肋,成了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们时时隐隐作痛的心病。
二、指导理论
北京启智兴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英文同志积十余年教学研究和实践之功,长期从事“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课题的研究,于1996年创立了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理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在吸收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以客观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了人的智慧潜力及其发展机制,分析了智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