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有教无类.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有教无类.docx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22/7/9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有教无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终身教育基础教育有教无类
当今学校要为年轻一代终身学****和进展奠定的“基础”之内涵,呈现出从“双基”到“多基”、“软基础”比“硬基础”更重要、从“共同基础”到“类基础”等变化趋势;素养教育的要义在于进展人的内涵,是专属基础教育进展趋向的同学供应有差异的基础。以数学为例,5个必修模块对于今后从事体育艺术的同学是他们的共同基础;5个必修模块加上某两个选修模块则可能是今后从事文科方面专业的同学的共同基础;必修模块加上更多的选修模块,则是为有志于理工科方向进展者今后学****预备的基石。从关注“统一基础”到重视“类基础”,这是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在“一律”与“差异”的两极思维中查找到的一个富有“中庸”意义的“度”。
欧盟最近提出了一个参照性框架,称之为“终身学****的关键力气”,这类似于“类基础”的说法,是一种将学问、技能和态度融为一体的新理解,也是拒绝将基础与力气作机械划分的新理解。关键力气之“力气”,是学问、技能与态度的结合;每个人都需要关键力气,以实现个人的进展与完善,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获得就业。欧盟提出的8种关键力气是:(1)运用母语沟通的力气;(2)运用外国语沟通的力气;(3)数学力气与科技基本力气;(4)数字力气;(5)学会学****的力气;(6)社会与公民的力气;(7)主动意识与创业力气;(8)文化意识与表现力气。
由于每种力气都有助于学问社会中的成功生活,所以这些力气同等重要。这些力气相互重叠与锁定,每个领域的基本力气对其他力气具有支撑作用。语言、阅读、数字,以及猎取信息和沟通的技能,是学****学会学****的基础力气,支持全部学****活动。还有一些力气贯穿于参考性框架的8种力气之中,它们是:批判性思维、制造性、主动性、问题解决、风险评估、决策力气,以及在情感上的建设性把握力。
5
欧盟提出这一框架的初衷是:由于全球化的持续进展,欧盟面临新的挑战,每个公民需要广泛的关键力气,去灵敏地适应急剧变化与紧密联系的世界。具备社会与经济的双重角色的教育,在确保欧洲公民把握关键力气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关键力气使他们灵敏地适应变化。尤其是,建立于敬重多种不同个体力气观念之上,学****者的不同需求应当通过公正和接近那些群体而被满足,那些群体由于个人、社会、文化或经济环境造成教育上的劣势,因而需要特殊的支持,去实现他们的教育潜能。
反省我国的中学校教育,是不是真正面对“每一个公民”?我们努力教他们适应的,究竟是“急剧变化与紧密联系的世界”,还是一场又一场考试?不行否认,近些年来我们的考试本身进行了很多转变,但是,假如这种升学制度不转变,单一的目标、路径得不到订正的话,仅仅靠考试上的花样翻新,照样不能使中学校教育真正走上素养教育的轨道。
二、让素养教育回归基础教育
素养教育真的是无处不在吗?其实它是专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本分是实施专业和职业的教育,在特殊条件下,即便需要,也是补课性质的。反思30年来不是“窄化”就是“泛化”的教训,是到了让素养教育回归基础教育的时候了!
7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准备,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指明白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规定了“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的核心任务,优化了教育改革宏观环境;1993年《纲要》将教育由“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中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养的轨道”,还要求“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随后又有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中学校实施素养教育的准备和看法出台,基础教育实践变革及相应的理论探讨,呈现出一幅由外延式变革向内涵式进展慢慢推开的绚丽画卷。
正如2005年教育部素养教育调研组在调研总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素养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进入了一个新的进展阶段;素养教育观念日益深化人心,正在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乐观探究和生动实践;素养教育在关键环节如德育、课程、招考制度、老师素养提高等方面开头突破,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些乐观而重要的变化;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照旧存在着对素养教育的理解偏差。调研表明,学校和社会对素养教育的熟识有着较深的误会。例如,将素养教育“窄化”,认为素养教育就是课外活动,或者就是经常被忽视的音乐、美术、科技制作、劳动、心理健康等等。这一熟识误区导致对课堂内学科教学的忽视,无法转变学科教学的面貌;或认为搞素养教育就是要“减负”、“减考”。另一种误会则是“泛化”,把素养教育不适当地推广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学段,忽视了高等教育是集中进行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或者提倡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