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点1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训练)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诞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其次次世界大战完毕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进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兴旺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消失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缘由: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进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进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削减。
2、城市化消失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紧急,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大路,建高架大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立。
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点3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灌。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打算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殊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