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
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学院名称: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
XXXX
年 级:
XXXX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
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学院名称: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
XXXX
年 级:
XXXX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地属贵州省的东南部,主要有侗族和苗族组成,所以,黔东南的饮食文化也主要有苗族和侗族的饮食文化为主导,那么都有哪些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呢?我认为,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大致有如下内容: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以粮为主,这与西方人不同,因为西方人的先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酒,没有主、副食之分;而与中国的觉大部分地方相同,毕竟根属于中国,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为主食品。虽是主、副食配置,但却不同于北方的那种麦食为主,而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的以米类为主食。
由于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因此,黔东南的副食品十分丰富,除了中国各地都能见到的鸡鸭鱼肉,形形色色的新鞋蔬菜等,还有很多黔东南人自己的特色副食品:
镇远陈年道菜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最初由贵州镇远县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镇远陈年道菜专选取当地生产的头大、叶长、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经过选料、搓盐、翻晒、揉搓、剔筋、甑蒸、喷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制成。要求选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帮叶,在阳光下曝晒。晒至菜叶发软,用水洗净,再挂起晾晒。待晒到八成干时,加盐揉搓(一般每百斤干青菜苔加盐二十斤)。搓好后,放缸里腌一夜;然后取出再晒,再揉,反复搓揉四、五次,直到茎、叶柔软,盐分浸入菜苔、菜叶为止。最后,进行抽筋、喷酒、甑蒸,装坛密封,过二、三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加工道菜最费时的是抽筋工序。青菜的茎、叶内均有菜筋,只有抽去筋的道菜才格外鲜嫩爽口。因此,抽筋工序的好坏是决定镇远陈年道菜品质优劣的关键。抽筋完全靠手工操作,就是用针把菜内的
筋一根一根地挑出来。
锦屏腌鱼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将食物以腌制成酸辣味长期贮存食用的独特传统加工技术,是锦屏当地苗族侗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锦屏腌鱼制作工艺已经成为黔东南州和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锦屏腌鱼是当地民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餐桌上必备佳肴及馈赠亲友之礼品。
下司狗肉是仅次于下司酸汤鱼的好菜,许多过路客人和朋友都喜欢来下司吃狗肉。下司狗肉肉质细嫩,味道纯正,准确地说,下司狗肉叫下司草烧狗肉,正因为采用草烧技术,即所谓的“天然”技术,所以它与其他地方的喷灯烧、煤烧煮起来的味道有所区别。另外,下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