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时滞效应论文:略谈政策时滞效应.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时滞效应论文:略谈政策时滞效应.docx

上传人:779277932 2022/7/10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时滞效应论文:略谈政策时滞效应.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时滞效应论文:略谈政策时滞效应
本文作者:王慧军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与功利主义目标引发的政策时滞效应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做有权威的分配,公共政策通过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来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主要表现为政策效果的指标数据缺乏真实性。有些政策效果评估过于依赖定量标准,忽视了更重要的公众满意度等定性指标,加之评估结果与领导个人仕途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了大量的“数字政绩”现象。一方面,下级政府受到上级政府下达任务的压力,在无法完成指标任务的状况下,不得已而虚报政绩;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个人权力的扩张、职位的升迁、或者仅仅是良好的声誉,故意夸大政绩。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估体系存在缺陷,用于评估的数据是由各级政府层层上报的,事实上造成了自己汇报自己成绩的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导致政策评估的数据缺乏真实性。现行政策效果评估内容泛经济化,扭曲评估方向。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影响社会的长期发展。GDP作为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总量的货币价值,体现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GDP的增加并不完全意味着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过于偏重经济指标,不评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人为地掩盖了政策效果的负面时滞效应。评估信息不完备,政策效果负面时滞效应缺少应有的评估和预测。政策评估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和各种数据,换言之,公共政策评估若无公共政策信息或者缺乏公共政策信息,公共政策评估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在中国,由于政务没有完全公开,信息分割和信息遗漏现象非常严重。要想对政策效果进行测评,不获取必要的信息数据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完备充分的信息为基础而得到的测评结果,其科学性、可靠性也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另外,在政策实践中,有时会出现人为制造信息障碍的现象。有些机构或者个人对评估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常常会故意隐瞒必要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当发现评估结果与其愿望不一致时,或是隐瞒评估结果不让公众知道,或是通过各种形式否定评估结果。政府政策评估主体缺失。政府在政策评估中缺乏应有的政策评估机构,使得政府政策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单一的评估机构难以反映政策效果的全面结果。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多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评估,缺乏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而自我评估会形成以下五个弊端:一是撇开政府的相对人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二是个别领导垄断评估权力;三是个人观点、个人意志左右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四是上级组织控制评估权力,其他组织与人员无权参与评估;五是评估组织暗箱操作,社会成员极少有参与评估的机会。政策评估主体机制不健全还表现在:本来应是由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主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很难作出公正的评定,不公正的评估容易忽略政策效果的时滞效应。
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必须重视政策的时滞效应
首先,充分认识政策效果负面时滞效应存在的客观性,对其采取一种高度警觉的态度。如前所述,公共政策自身的特性使得政策效果负面时滞效应产生在所难免,在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都希望在公共政策行动与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之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即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受到公共政策行动的影响,但在两者之间确切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并非易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