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2
文档名称:

心理咨询师.ppt

格式:ppt   大小:1,271KB   页数:1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咨询师.ppt

上传人:Gebu 2022/7/11 文件大小:1.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咨询师.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咨询心理学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
梁执群
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Wundt W,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物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
冯特的美国学生
霍尔 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主要是性本能(即libido,欲力或性力)和破坏欲。出生的婴儿只有本我。
自我---关系调节作用---现实原则
对内满足本我的需要;对外应付外界现实;对上接受超我的批判与监督。一般6~8个月开始分化,2~3岁固定地确立。
超我---行为监督作用---至善原则
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一般于5~6岁开始,10~11岁固定地确立。
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
人格的形成是企图满足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本我)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超我)两者间长期冲突的结果。
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发展的动力源于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
性本能——种族延续
营养本能——个体保存
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口欲期--口腔期 (出生—1岁)
肛欲期--肛门期 (1岁---3岁)
***期--性蕾期(3岁---5岁)
潜伏期 (5岁---12岁)
生殖期--***期 (12岁以后)
1.口欲期:一岁以内
快感主要来自口腔的活动,如吮吸、进食。
如果婴儿口腔的欲求因某种外部因素而遭受挫折(如断乳过早等),可能会产生滞留现象。
以后虽然年龄已超过一岁,但仍可能停留在以口腔活动(如过食行为)的方式来减轻焦虑。
口欲期人格:安全感——咬拇指、恐惧、自卑、自恋等。
2.肛欲期: 1~2岁
从自身大小便中得到快感。
如果肛欲期因某种外部因素而遭受挫折(如过度控制等),可能会产生滞留现象。
肛欲期人格:自主控制——强迫、清洁等。
3.性器期(3~5岁)
男孩子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爱,同时担心会受到父亲的阉割(阉割焦虑)。
女孩嫉妒男孩(***嫉妒)。最后向母亲认同,与母亲竞争父爱。
男孩子可能会出现***、易性癖、露阴癖等性变态。
女孩会出现虐待、滥交等。
4.潜伏期: 6~12岁
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游戏和学****br/>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自信、自强——孤僻内向、自卑。
5.***期: 12岁以后
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
形成以***为的性快感区。
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病理理论
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可造成焦虑状态,为缓解焦虑,个体会采取一系列自我防御机制,其中潜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关于适应问题
变相宣泄 自我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
自我防御
冲突出现——现实焦虑——唤醒警惕—
—防御机制
得当——消除焦虑并适应现实
不得当——消除焦虑但形成障碍
精神因果决定律
病人的精神症状并非只是精神功能缺陷的表现,而往往是对于心理挫折或困难所发生的防御作用。
创伤与挫折反应学说
个体面对强烈的精神应激、压力或挫折时,因其反应强烈,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出现精神病理症状。
认知—领悟疗法(钟友斌)
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达到自觉矫治的目的。
人格发展关键期——心理挫折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在某个年龄阶段对学****和掌握某项内容特别敏感,如果错过了该阶段,以后就不容易再去学****和掌握,从而影响日后的心理发展。
口欲期:缺乏拥抱、抚摸和照顾,则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肛门期:如被过分的约束,日后易与人发生争执,也容易过分约束自己,易形成强迫观念。
性蕾期:如果与***父母无法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情感关系,处理不好亲子三角情结,日后则会影响其性心理的发展。
潜伏期:不会跟年龄相仿的同性朋友接近,跟自己的同性父母也缺乏亲近和认同,则容易发生角色紊乱,影响其正常个性的发展。
几种精神症状原因的解释
(1)抑郁
抑郁:素来缺乏安全感的个体,遇到挫折,心理压抑,采取不对抗、不处理的被动态度,最后退行到抑郁寡欢的境地。
另外的原因是因为这种个体对自己有过分的要求,受严格“超我”的谴责,从而产生悲观、抑郁心境。
(2)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