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李汴霞
【Summary】 目的 探析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1例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时期10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李汴霞
【Summary】 目的 探析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11例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时期10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抽血检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等, 检测其数值变化。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分别为(±)g/L、(±)、(±)μg/L, 术后第3天的分别为(±)g/L、(±)、(±)μ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g/L、(±)、(±)μg/L()。结论 通过展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 可帮助手术患者安全度过术后血液高凝时期, 对于潜在的血栓及栓塞做到及时的预防治疗, 因而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Key】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栓
DOI:.11-5547/
手术往往会导致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 并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提高了血栓的发生几率[1]。多数大型手术中常有血栓及栓塞等并发症形成, 而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造成恶劣影响,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的重要脏器出现血栓栓塞而死亡[2]。多数手术为避免术中出血, 通常会在术前展开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 但极少在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 因此一旦出现血栓及栓塞等现象, 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为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本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1例大手术患者及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01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 以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1例大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同时期在本院体检的10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男50例, 女51例;年龄35~64岁, 平均年龄(±)岁。观察组男59例, 女52例;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 mol/L柠檬酸钠作1∶9抗凝处理, 随后以3000 r/min的速度进行15 min的离心处理, 收集其血浆进行检测。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由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希森美康SYSMEXCA-55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则由上海太阳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