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羲之兰亭帖考
书圣王羲之 史书曾记载过一个“东床坦腹”的故事:约在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太尉郗鉴想在当时的王氏贵族中为女儿挑选未来的丈夫。于是便派门生到王家找王导商议,王导让门生到东厢房王家子弟中任意挑选。门生观察了众多王家子弟大家当场赋诗,王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
羲之作了一篇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这篇文章,历代传诵,成为名篇。王羲之当日所写的底稿,书法精美,即是著名的《兰亭帖》,又是书法史上的一件名作。原迹已给唐太宗殉了葬,现存的重要复制品有两类:一是宋代定武地方出现的石刻本;一是唐代摹写本。宋代有许多人对于《兰亭帖》的复制作者提出种种揣测,对于定武石刻本的真伪也纷纷辩论。到了清末,有人索性认为文和字都不是王羲之的作品。这篇《兰亭帖考》是试图把一些旧说加以整理归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然后从现存的唐代摹本上考察原迹的真面目,以备读文章和学书法者作研究参考的资料。不够成熟,希望获得指正。一论真行书法,以王羲之为祖师,《兰亭序》又是王羲之生平的杰作,自南朝以来,久已成为法书的冠冕。这个帖的流传过程中,曾伴有种种传说,而今世最流行的概念,大略如下:唐太宗遣萧翼从僧辩才赚得真迹,当时摹搨临写的人,有欧阳询和褚遂良。欧临得真,遂以上石,世称定武本,算作正宗;褚临多参己意,算作别派。这种观念,流行数百年,几成固定的历史常识。但一经钩核诸说,比观众本,则千头万绪,不可究诘,而上述的观点,殊屑无稽。如细节详校来谈,非数十万字不能尽,兹姑举要点来论,论点相同的材料,仅举其一例。甲、唐太宗获得前的流传经遇:一、原在梁御府,经乱流出,为僧智永所得,又人陈御府。隋平陈,归晋王(炀帝),僧智果从王借搨不还,传给他的弟子辩才(见唐刘餗《隋唐磊话》卷下)。二、真迹在王氏家,传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智永传他的弟子僧辩才(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载唐何延之《兰亭记》)。三、“原草为隋末时五羊一僧所藏。”(宋前松《兰亭续考》卷一引宋郑价跋。《兰亭续考》以下简称(俞续考)。) 乙、唐太宗赚取的经遇:一、“太宗为秦王日„„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隋唐嘉话》巷下二、唐太宗遣御史萧翼伪装商客,与辩才往还,乘隙窃去(见《兰亭记》,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引《唐野史》事略同)。三、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州访求得之,始人秦王府。(宋钱易《南部新书》卷四) 丙、隋唐时的摹搨临写:按双钩廓填叫做乡搨,罩纸影写叫做摹,面对真迹仿写叫做临,其义原不相同。而古代文献,对于《兰亭帖》的摹本,三样常自混淆,现在也各从原文,合并举之。一、智果有搨本(见《隋唐嘉话》卷下)。二、赵模等四人有搨本。何延之云:“太宗命供奉捐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揭数本(《兰亭记》)。”三、褚遂良有临写本。张彦远云:“贞观年,河南公褚遂良中禁西堂临写之际便录出。”(《法书要录》卷三载褚遂良《王羲之书目》后跋,“录出”者,指羲之各帖之文,其中有《兰亭序》)四、唐翰林书人刘秦妹临本。窦洎云:“兰亭貌夺真迹。”(《法书要录》卷六载《述书赋》卷下)五、麻道嵩有搨本。钱易云:“麻道嵩奉教搨二本„„嵩私搨一本:”(《南部新书》卷四)六、汤普彻等有捅本。武平一云:“(太宗)令汤普彻
等搨《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法书要录》卷三载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七、欧、虞、褚有临捐本。何延之云:“欧、虞、褚诸公皆临捅相尚。”(《兰亭记》)八、陆柬之有临搨本。李之仪云:“一时书如临、虞、褚、辈,人皆临搨相尚。”(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五引宋李之仪跋,按“陆”指陆东之。桑世昌《兰亭考》以下简称《桑考》)。九、智永有临本。吴说云:“《兰亭修楔前叙》,世传隋僧智永临写,后叙唐僧怀仁素麻牋所书,凡成一轴。”(《桑考》)卷五引宋吴说跋)十、王承规有模本。米友仁云:“汪氏所藏《三米兰亭》„„殆王承规模也。”(《桑考》卷五引襟米友仁跋)另有太平公主借搨之说,乃是误传,不具列。后世仿习临摹和展转传搨的,也不详举。以上甲、乙、丙三项中多属得自传说和揣度意必之论,并列出来,以见他们的矛盾分歧。宋以后人的话,更无足举了。丁、隋唐刻本:一、智永临写刻石本。《桑考》云:“隋僧智永亦临写刻石,间以章草,虽功用不伦,精髣髴其势,本亦稀绝。”(《桑考》卷五,未注出处。又卷七引宋蔡安强跋谓智永本为正观中摹刻)二、唐勒石本。《桑考》云:“天禧中,相国僧元霭曾进唐勒石本一卷,卷尾文皇署“勅”字,傍勒“僧权”二字,体法即臻,销刻尤王。三、唐刻版本。米芾云:“泗州山南杜氏„„收唐刻板本《兰亭》”。(《桑考》)卷五引宋米芾跋)四、褚庭诲临本。黄庭坚云:“褚庭诲所临极肥,而洛阳张景元劚地得阙石极瘦,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犹可想见其风。三石刻皆有佳处。”(《桑考》卷六引宋黄庭坚跋)这都是宋人所指为隋唐刻本的,并未著明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