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防汛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级.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防汛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级.doc

上传人:雪雁 2022/7/1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防汛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防汛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级
加强防汛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安全责任和防范意识。建立基层防汛组织体系,提高基层防汛减灾水平。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防汛手抄报内容资料一年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汛期出行前要做哪些必要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还要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洪水灾害中如何原地待救
水灾的发生,都是灾害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在洪水到来前,洪灾区群众应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地作好准备。
有条件者可修筑或加高围堤;无条件者选择登高避难之所,如基础牢固的屋顶、在大树上筑棚、搭建临时避难台。蒸煮可供几天食用的食品,宰杀家畜制成熟食;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
洪水将至,应该如何逃生
,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避难,所以要注意:
一要让避难路线家喻户晓,让每一个避难者弄清,洪水先淹何处,后淹何处,以选择最佳路线,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动。
二要认清路标。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一般说来,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在那些避难道路上,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如果避难人群未很好地识别路标,盲目地走错路,再往回折返,便会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拥挤,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三要保持镇定的情绪。掌握"灾害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专家介绍,在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滞洪区,当地曾做过一次避难演****仅仅是一个演****竟因为人多混乱挤塌了桥,发生死伤事故。在洪灾中,避难者由于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损失,已经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语的蛊惑、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警车和救护车警笛的乱鸣这些外来的干扰,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
哪些是较安全的避难所
避灾专家们认为,避难场所的选择不容忽视。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处,应有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较好,与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以及地势高、条件较好的公园等。
农村的避难场所大体有两类:一是大堤上,但那里卫生条件差,缺少上下水设施,人们只是将洪水沉淀一下、洒些漂白粉直接饮用;加之人畜吃喝、排泄都在这里,生活垃圾堆积,时间一长,极易染上疾病。二是村对村、户对户,邻近村与受灾村结成长期的"对手村"关系。在洪水多发的乡村,政府通过发放卡片方式形成"对手户"。专家自豪地说,这是外国所不具备的,我国人民长期与洪水斗争保留下来的良好传统。
一、雨量等级划分标准
小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10毫米以内;
中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10~25毫米;
大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25~50毫米;
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50~100毫米;或1小时降雨达到30毫米以上;
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100~200毫米。特大暴雨是指24小时降雨量大于200毫米。
二、汛情预警等级
汛情预警由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具体标准如下:
蓝色汛情预警(Ⅳ级):泥石流易发区前期土壤含水量达到半饱和状态,预报日降雨量可达25毫米以上、50毫米以下,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山洪和地质灾害,可能性一般。
黄色汛情预警(Ⅲ级):泥石流易发区前期土壤含水量达到半饱和状态,预报日降雨量可达50毫米以上、100毫米以下,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山洪和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橙色汛情预警(Ⅱ级):泥石流易发区前期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预报日降雨量可达100毫米以上、150毫米以下,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山洪和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
红色汛情预警(Ⅰ级):泥石流易发区前期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预报日降雨量可达150毫米以上,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山洪和地质灾害,可能性极大。
发布预警:当降雨量达到50毫米以上时,发出避险转移预警。
三、防御泥石流四字口诀:防、避、抢、救
防:防御最重要。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能力。
避:避险最关键。牢记避险地点,注意警报信号。
抢:抢救要及时。遇险寻求救援,发出求救信号。
救:救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