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新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
当我们仔细读完一本作品后,确定会有不少值得共享的感受和收获,静下心来,抽出时间写一篇读后感很有必要,事后我们也可以拿出来回忆和思索。读完《中国人的精神》,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共享的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化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化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化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简单。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英雄语了。
然而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太赞同。例如纳妾制和维护三寸金莲。但书中的主旨精髓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究竟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简洁就可以回答的。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过很多例子和对比深化剖析了中国人的精神。我觉得中国人的虚心是最珍贵的并须要持续下去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借鉴别人的好的地方,中华民族才能发扬光大,而不再出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人欺凌的状况。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厚、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行不看辜鸿铭”。辜鸿铭是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创建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高校》,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这位“清末怪杰”倒读英文报纸讪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探讨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也就是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或许如今的中国人不再像是辜鸿铭所写的那样,可是设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固执痴狂的学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与火热纯净的童心坚守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情怀。这个倔强执拗又特立独行的人,用他的尖锐老练的文章呈现出他对西方文化利弊的独特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扬和推崇,对同胞们去亲就疏,去传统而就舶来的行为之痛心与责怪,通过这本书,通过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满满地宣泄出来。
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把中国人全部的行为都归结为精神的附属品。在他的另类推论里,认为人类自身的自私与怯懦产生了商业主义,从而造成了英国的群氓崇拜的泛滥,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教和军国主义,并最终促成斗争的爆发。而限制军国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气。而中国文明中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