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腹股沟疝的护理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937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腹股沟疝的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wwlgqnh 2022/7/13 文件大小:2.8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腹股沟疝的护理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一、基本概念
腹外疝
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脏器或组织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

一、基本概念
腹外疝
体内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脏器或组织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是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一、基本概念
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最多见)和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过腹股沟管浅环(外环),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占腹外疝之90%。
腹股沟直疝
指疝内容物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也不进入阴囊。以老年男性多见。
斜 疝
直 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较多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少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腹股沟疝的解剖
解剖
解剖概要
腹股沟区:
位于下腹部前外侧壁、左右各一的三角形区域
内界:腹直肌外缘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下界:腹股沟韧带
→ 是疝发生的基础
(1)先天性: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股管、脐环、腹股沟管; 腹白线发育不全;
(2)后天性: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瘢痕、感染、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
二、发病机制
→ 是疝发生的诱发因素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妊娠、腹水、举重等
病理生理
典型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四部分组成。
疝环:
疝突向体表的门户
疝囊:
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的囊状结构
疝内容物
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小肠、大网膜
疝外被盖
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分类(可复程度、血供情况)
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
容易回纳(最常见)
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不引起严重症状 (大网膜)
疝内容物被卡住,不能还纳(静脉血流淤阻)
不能回纳,出现动脉血运障碍
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 .病因:
(1)先天因性素 (2)后天性因素: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壁肌或筋膜发育不全
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易复性斜疝:
a. 可回纳肿块(常在腹内压增高时出现),偶有胀痛

手按浅环→病人咳嗽→膨胀冲击感
手指紧压深环→让病人起立、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一旦移去手指→疝块由外上向内下突出
,明显疼痛,如为肠管→机械性肠梗阻
b. 检查:肿块紧张发硬,明显触痛
(2)难复性斜疝:难回纳肿块,胀痛
(3)嵌顿性疝:腹内压骤增时
,明显疼痛,如为肠管→机械性肠梗阻
b. 检查:肿块紧张发硬,明显触痛
(4)绞窄性疝: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可发生脓毒症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
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指征:嵌顿时间在3-4h,局部压痛不明 显,无腹膜刺激征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未发生肠袢坏死)
方法:头低足高位;药物;持续缓慢
注意:动作轻柔;观察(手法复位后24小时内,必须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一旦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现,应 尽早手术探查)
辅助检查
1.透光试验 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与鞘膜积液鉴别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3.X线检查 疝嵌顿或绞窄疝可见肠梗阻征象



处理原则——非手术治疗
处理原则——手术治疗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手术治疗
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加强
腹股
沟前

加强
腹股
沟后

高位结扎疝囊,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或小儿,以及绞窄性斜疝因肠坏死而局部有严重感染、暂不宜行疝修补术者。
处理原则——手术治疗
处理原则——手术治疗
(2)无张力疝修补术:
材料:合成纤维网
最大优点:创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