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缺铁性贫血
贫血概述
go
贫血的诊断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贫血的发病
机制检查
血常规检查
骨髓检查
贫血概述
go
贫血的治疗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抗感染、止血
保护脏器2。缺铁性贫血
贫血概述
go
贫血的诊断
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贫血的发病
机制检查
血常规检查
骨髓检查
贫血概述
go
贫血的治疗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抗感染、止血
保护脏器功能
去铁
输注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小板凝血
因子
激素免疫抑制剂
细胞因子
HSCT
补充造
血原料
IDA
[概念] 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缺乏,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发病情况] 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高发人群为育龄妇女和婴幼儿。 全球IDA患者约有6—7亿。 发展中国家:约2/3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发达国家:20%育龄妇女、40%孕妇患IDA。
[铁的代谢]
一、铁的分布
1、体内铁的总量: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约35—40mg/kg
2、体内铁的状态与分布:
(1)功能状态铁 HB MEI JI
(2)贮存状态铁—贮存铁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二、铁的来源和吸收
1、铁的需要量:20-25mg/d
2、来源:
(1)每天衰老的RBC
(2)食物
3、吸收:
(1)吸收部位
(2)吸收形式
4、富铁食物:
5、铁的吸收率: 肉类食品约为20%,植物中的铁仅为1—7%
6、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1)食物 :牛奶,茶
(2)药物: 钙
(3)胃肠疾病
(4)体内铁的储存量
三、铁的运输
铁 +运铁蛋白=血清铁--肝、脾、骨髓
贮存或参与血红蛋白合成。
四、铁的再利用和排泄
1、铁的再利用:%的RBC衰老、破坏,释放的血红素铁几乎全部被再利用制造等量的新生红细胞的血红素。如此周而复始循环维持体内铁的动态平衡。
2、铁的排泄:不大于 1mg/d
排泄途径:
(1)、肠道 (2)、尿 (3)、皮肤、汗液 (4)、乳汁
五、铁的贮存
1、 贮存形式
2、 储存部位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病因]
1、摄入不足 2、吸收障碍 3、消耗过多
一、铁摄入不足
1、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充 。2、食物组成不合理。3、药物影响。 4、胃肠疾病
二、慢性失血 为IDA最常见的原因。
1、消化道慢性失血
2、妇女月经过多
3、血红蛋白尿
4、咯血和肺泡出血
[发病机制]
缺铁时,贫血以外的变化:
1、酶的活性 ,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
2、运动后骨骼肌中的乳酸堆积较正常人多,使肌肉功能及体力 .
3、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使患儿神经及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4、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胃酸分泌
缺铁性贫血
continue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缺铁原发病表现
贫血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
消化性溃疡肿瘤
痔疮导致的黑便
妇女月经过多
血管内溶血导
致的慢性失血
苍白乏力易倦头晕
头痛眼耳鸣心悸气
短心率增快纳差
精神神经系统
免疫力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延迟
皮肤粘膜系统表现
反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 Hb<120g/L RBC<×1012/L或HCT<
女性Hb<110g/L RBC<×1012/L或HCT<
MCV、MCHC、MCH均下降。
二、骨髓象
红系统增生活跃,骨髓涂片 铁粒幼细胞减
三 、生化检查
1、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
2、血清铁蛋白降低 ;炎症、肿瘤、某些风湿病或肝病时增高,掩盖缺铁
[诊断鉴别诊断] 应包括IDA的诊断及病因或原发病的诊断
分析:
一位贫血病人,血常规检查HB80g,RBC中央淡染区扩大,形态大小不等,MCV为76立方微米(正常为80~ 95), MCH26pg (正常30pg)、MCHC为24%(正常为31~35)。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做什么检查?
[治疗]
一、病因或原发病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补充铁剂
(1)口服制剂 为首选。
治疗量:元素铁150—200mg/d
注意:餐后服,忌同服茶、咖啡、牛奶等
正常服后反应:自觉反应: 血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