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晴雯 2022/7/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摘 要: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元素周期律”为例,从教学思路、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元素周期律“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摘 要: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元素周期律”为例,从教学思路、教学与评价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设计
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理解化学核心观念,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 。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课时设计:试编元素表→寻找周期律→探究周期律→应用周期律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重温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发现规律,探析规律,应用规律,体验周期律的价值。
二、教学与评价目标

(1)通过理论和相关数据分析,认识原子结构、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初步建立金属性、非金属性判断的认识模型。
(3)通过推断锶、硒两种元素的性质,感受元素周期律在学****物质性质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1)通过对原子半径等相关数据和实验事实的对比与分析,诊断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的水平。
(2)通过对第三周期金属性、非金属性探究实验方案的交流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
(3)通过锶、硒两种元素性质推断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过程
,试排元素表
[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伟大成果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789年,安托万-洛朗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1829年,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每组元素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1865年,纽兰兹提出“八音律”,他发现随着原子量的递增,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性质就会重复出现。后来,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1869年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 。
学生活动一:发给每小组1-18号元素的卡片,卡片上包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等信息,参照科学家的思维,根据信息编排元素表,并解释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以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科学家经历了艰苦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学生思考周期表中分類的依据,提出疑问,初步感受元素周期律的存在。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脉络,通过学生动手排列元素卡片,小组交流,得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给学生创造一种体验式的学****环境,感受科学研究的成功。
,寻找周期律
学生活动二: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卡片上原子半径等信息,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