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第一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第一次接触《守望的距离》是因为这次的政治作业,正因这次的政治作业,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什么是哲学,哪些书是哲学类的书。《守望的距离》是周1983年至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我想也正表明了人生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它期待的是一个完美的世俗人生。
我要做一个快乐的守望者,守望着那些我拥有的东西,守望着我的家人,守望着我的朋友,懂得去珍惜这世间美好的一切;同时我也要守望我自己,守望自己充满希望的一生,守望幸福与快乐!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第二篇: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守望的距离》读书报告
法语系
龚志芳
0131105052
周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共有十四辑。这本书中收录了作者的各个阶段的散文,讲述了作者生命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在本书中,先生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热爱生活的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作者的感性的思考或多或少会产生些共鸣。
全书,周先生都向我们展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或者是读者有意,总觉得先生许多的精妙的比喻暗示着生与死的问题。如文中一章等的滋味中便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一个点上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我认为这是我们由生到死的一段旅程,我们作为个体是一辆由起点开往终点的列车,终点在哪里,由我们来决定,但是我们旅途的时间长度已经注定,这是一段由生到死目的模糊的旅程。生死就是被我们的地图上不断前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像作品《等待戈多》中的那两个流浪汉,对于他们,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还是不明所以的。尽管如此,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这里的戈多是谁,谁也说不清。
5
在我看来,他可能就是死亡。在生命旅程中,人人都在等待死亡,但是,人人庸庸碌碌,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
作者还对探讨死亡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即所谓“未知死,焉之生”。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人只有一次人生。金圣叹对这种想及死的无奈心境作过生动的描述:“细思我今日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在雪莱的一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儿搀扶下走进古罗马柯利修姆竞技场的遗址。他们在一根倒卧的圆柱上坐定,老人听女儿讲述眼前的壮观,而后怀着深情对女儿谈到了爱、神秘和死亡。他听见女儿为死亡啜泣,便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时间、空间、年龄、预见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让我们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作一件平凡的事来想吧。”这些是哲人方能达到的坦然面对死亡的境界,一个正常人,,概括而言,.
6
现在无路可走了。我只好回到原地,面对死亡,不回避但也不再寻找接受它的理由。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决不可能发掘出正面的价值来。但是,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遭际,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的现实中的死。如此看来,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作者讲了那么多,最后也没有教会我们勇敢面对死亡,但是我们从中获得了思考死亡的勇气,也理解了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
对于死的苦恼,,,这是一群不断开启生的意义的人,却也可说是某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