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分橘子》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分橘子》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aba 2022/7/14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分橘子》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分橘子》教学反思
《分橘子》教学反思1
  《分橘子》这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觉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究,发觉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2个,这2个不能再接着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状况,相识有余数除法,体验到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除法竖式的含义,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橘子》教学反思3
  《分橘子》一课是新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一单元其次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算理,经过反复揣摩,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进而理解算理。
  课堂伊始,我采纳大屏幕呈现了本课的情境图,在学生进行了找寻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之后,我抛出了今日我们要探究的问题,48?=。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巡察,我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做了展示。
  (1)画小棒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法,通过比较,学生确立了较为合理的操作方法:先分整捆的,再把剩下的整捆的拆分开后和单根的合起来再进行安排。在这里,我也要向教材编委组提出一点我的想法,教材中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干脆出示了单根的十八根小棒,没有体现出分完整捆小棒后剩下那一捆小棒的拆分过程,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理解,是否能将拆分剩下那一捆小棒的过程画的再完整一些呢?
  (2)画表格
  学生已有了学习乘法的阅历,所以很自然的将画乘法表格的思想转移到除法算式中来,但在拆分被除数48时又产生了分歧,根据以往的阅历,我们应当把48拆分成40和8,然后分别去除以3,但在这里,3却不能够被40整除。通过和拆分小棒的过程联系以后,学生理解到要从40中拿出来10,把48分成30和18,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列竖式
  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除尽)的学习作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48?的竖式计算。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说清晰每一个数字的含义,每一步的算理上,边操作边讲解,使得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合理的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分橘子》教学反思4
  本节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觉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究,发觉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其次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觉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接着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状况,相识有余数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视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相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究过程,其实也是培育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阅历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支配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验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阅历。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惊慌,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肯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晰。须要老师在作业讲评课进行加强指导。
  ③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须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规范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学问的延长和扩展,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探讨“正好分完”的状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讨“分后还有剩余”的状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长。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接着学习除法的基础。以下是我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一、能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同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