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1
这几天,我起先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今日,我读了《火烧赤壁》这段情节。
《火烧赤壁》讲了曹操平定北方以后,便率军百万去征讨江东,东吴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故事从孔明舌战群儒、蒋干中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莫非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摧枯拉朽。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或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力倦神疲;或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或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肯定会获胜;或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无敌,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或许是诸葛亮太聪慧,东风有意周郎便呀;或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定的还是天意?不过,这也然我明白了:不能大意,更不能轻敌!
人物评价:曹操
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歼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复原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复原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到许都,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出名号的皇帝。千百年来对人们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如裴松评价之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相识曹操。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困难、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慧透顶,又愚不行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似乎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冲突,这真是一个奇迹。事实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镇定自若,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英雄”,假如硬要说他是“奸雄”的话,也要加上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曹操更有诸多性格。遇事审慎,临危不乱,,而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起先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抗。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更有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征战拼杀无论胜败如何,曹操始终不为表象所动。胜不骄,败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
曹操算得上一个独树一帜的改革派,但他所实行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当心奕奕爱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独具匠心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记。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意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困难,形象最多样,功过最难评说旷世枭雄。有人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人讲:“贪残虐烈无道之臣”。其更是绝无仅有的手段狠辣,不仅威慑天下,甚至鬼神都惧怕几分。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斗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能,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辅,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的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又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是说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猛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思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