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野草》的读书笔记
鲁迅《野草》的读书笔记1
鲁迅先生或许是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特殊是还有点思想的中国人,只要中国人的丑恶还没有消逝,他曾经的猛烈抨击就恒久有他无可替代的价值。鲁迅先生出在生与死的边缘,犹如一个影子在光明与黑暗之间—苦厄循环的无望世界。
但是,鲁迅也还是苦苦坚守着“希望”,终是发觉了那生在地狱边缘的曼陀罗花。仅有一枝,却没有夸张的虚说希望不灭,而是照实的奉告,照实的描绘希望的脆弱与珍惜。没有站在塔顶对人们号召:“站起来抗争吧!”也没有许下豪言:“我们的苦日子到头了!”只是平淡用沧桑的声音语道:“无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太多的经验,太多的磨难,太多的期盼,在一场场血腥之后,留下的只有废墟和悲观。鲁迅就是在这样的无望下,说出这样的话,却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踏实。让青年们感慨,坚守着。
《野草》——和他的名字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从危难的“墙壁”上,钻出一条缝来。怀着坚守的“信念”,痛恨的“报仇”;志向的“复原”;英勇的“惊醒”;无畏的“教化”。探出头来,虽是野草,却信任森林的到来。火会常常光顾,但根犹在土中,灭不尽的,是苦苦坚持但又常自认自欺的“希望”。这就是它的含义:“只要有野草就会有森林。”而书中的二十三篇散文诗,篇篇都有它独特的印迹;首首都有它深刻的含义;句句都有它幽深的神奇。
开篇的一篇题辞直述了对野草的酷爱,更是表现作者用此题的用意。文中常出现的“大笑”“歌颂”更是作者激扬热血的表现。
在后面的文章中,到处无不体现了野草的“性格”。不用说对青年的“呼喊”:《影的告辞》呼喊着缄默、颓唐的青年,面对黑暗的现实,而不要在幻想那“黄金四界”了,就算是“彷徨于无地”。那时的青年已经被黑暗社会覆盖着看不见光明的将来,自抱自弃,而鲁迅却要站起来呼喊他们不要再“睡”了。
不用说对封建奴隶的怜悯与可恶:《聪慧人、傻子奴才》对三种人中的奴才作了完备的诠释;一生穷苦不堪,一心想博得人们的怜悯,只懂得一昧的难过难受,用别人的劝慰来麻醉自己好让自己接着受苦。而当勇士“傻子”为之打抱不平常,却又胆小无能的维护这吃人的封建统治。而作者真正想变更的就是这愚昧无知、不知抗拒、麻木不仁的“奴才”,他们亦是受害者同,又是最大的帮凶。
更不用说在次悲观之下对将来的“希望”:《希望》希望着在虚妄的黑暗之中有那能反抗空虚的盾。可是终究是找不到的.,因为那盾之后也是空虚的无望。于是放下了盾不去反抗,而是去变更无望。此时的鲁迅先生,正是抄佛经的时候(或之后),经验了太多的悲观。从对将来的期望,到一次次希望的破灭,而文中写的就是作者悲观乃至无望时心境。在“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这空虚就是鲁迅目睹一次次革命后所望见的依旧黑暗,而对希望产生的怀疑,他怀疑始终抱着希望的我们换来的却只有悲观,莫非已处身于无望了吗?
鲁迅先生已不在抱怀希望,不再对希望的期望太高。而是安静看着,也自然受不到悲观的苦痛而“大切大悟”了。对一切都看透了。“无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无望是虚妄的,让你看不见将来但终究会消散的;希望也同是虚妄,让你付出一切,直到——你的青春,然后抛弃你,留下的只有迟暮的晚年和记忆,同无望一样总是骗你。于是先生看着被“蒙骗”的青年们,独自一人一抛“迟暮”,决战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