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皮肤的再生.ppt

格式:ppt   大小:3,20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皮肤的再生.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14 文件大小:3.1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皮肤的再生.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皮肤的再生
第一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皮肤的基本结构
表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第二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关于皮肤的再生
第一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皮肤的基本结构
表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结缔组织)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第二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手指皮 HE染色
第三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第四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第五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表 皮(epidermis)
细胞分为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
表皮细胞组成模式图
(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间)
第六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基底层
棘 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角质形成细胞 构成表皮各层结构 厚表皮结构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5层
主要功能:合成角蛋白、参与表皮角化
第七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皮肤的再生功能
皮肤细胞一般每 10小时分裂繁殖一次,晚 10点至次晨 4点的繁殖功能最活跃。
生理性再生
补偿性再生
第八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基底层
附于基膜上,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称基底细胞;
胞质嗜碱性,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分散或成束的角蛋白丝;
表皮的干细胞,在皮肤的创伤愈合中具有再生修复作用
手指皮 HE染色
基底细胞
第九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基底细胞
呈圆柱状,单层波浪状排列,具有分裂繁殖能力,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命之源。
健康皮肤每天约有 10%的基底细胞进入分裂相,经13~19天的分裂周期,产生新的基底细胞,分裂出来的角朊细胞大约以10个为一组,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排列成垂直柱状,医学上称“表皮增殖单位”。
基底细胞正常是皮肤健康的基础。
第十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桥粒
半桥粒
游离核糖体
角蛋白丝
黑素颗粒
基膜
表皮基底层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第十一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生理性再生
皮肤的角质细胞不断死亡、脱落,基底层细胞又不断增生、分裂、繁殖并逐渐移向表层补充已脱落的细胞。
为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而增生繁殖新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的生理性再生。
基底层细胞逐渐向浅层细胞推移演变到表层的角质细胞的周期一般约为28天,即皮肤平均每月更新一次。
第十二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补偿性再生
当皮肤受到外伤,甚至部分表皮和真皮缺失时,由表皮细胞分裂繁殖使创口愈合或将创面覆盖,使皮肤恢复其完整性。
为补偿病理性缺损的细胞而增生繁殖新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的补偿性或修复性再生。
其再生过程和修复时间,因受伤的面积和深度而有不同。小面积的损伤,数天即能愈合,且不留瘢痕。
第十三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1、伤口的早期变化 伤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血管断裂出血,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故局部红肿。早期白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3天后转为巨噬细胞为主。伤口中的血液和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块,有的凝块表面干燥形成痂皮,凝块及痂皮起着保护伤口的作用。
第十四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2、伤口收缩 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于是伤口迅速缩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的意义在于缩小创面。不过在各种具体情况下,伤口缩小的程度因伤口部位、伤口大小及形状而不同。伤口收缩是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因为伤口收缩的时间正好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时间。
第十五张,共二十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其方向大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肉芽组织中没有神经,故无感觉。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于局部张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