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国学经典诵读.pptx

格式:pptx   大小:2,353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经典诵读.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2/7/15 文件大小:2.3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经典诵读.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感谢各位领导莅临指导
书香润泽校园,经典照亮人生!
下马厂学校
一、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3)止于至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4),先致其知(5);致知在格物(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注释】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3)正:使……端正;(4)使……真诚
(5)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6)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修齐治平”来自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四、重温“修齐治平”
“修”,指修身;
“齐”,指齐家;
“治”,指治天下。
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问题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天下的基础。
治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为什么说“齐其家”必先 “修其身”?
修身方能进德而无偏私,这是齐家的基础和前提 (注:“进德”指提高道德。)
为什么说“治国必先齐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
课后小总结
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