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7/1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摘 要: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场地,这些废弃地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设计解决了环境污染、废弃场地再利用等问题。本文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入手,从滩地回归完成生产、过滤、净化。由于重力和梯阶高差,水流自上而下,利用自然物质参与净化水质的过程。石头,淤泥,包括一些禾本植物也被利用起来。水滋养场地、场地净化水的和谐稳固关系使设计更加巧妙。除了场域的景观设计,处理水的方式也是一种系统的设计手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人地关系的哲学不应该是斗争的哲学,而应该是“和合”的哲学。[2]水的处理正好体现“和合”,景观的功能性效果显著。
城市文脉的延续
从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带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滨江景观设计作品。体现地方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成为甲方的要求。当下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规划设计通常带有“大工程”“大发展”的趋势,如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等。在后滩公园的设计上俞先生利用了“反规划”思维。“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改变传统的发展规划模式,[2]这种转变的思维在后滩公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印证。该场地原本是造船厂和驳岸,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从落后走向国际前沿的发展过程。在设计中保留了部分原有的旧设施,拆除的旧钢板被重新利用。景观中的装置、景墙等都使用原有钢材。俞先生并不反对工业时代的遗留产物,而是通过展示的方式将其结合在设计作品中。后滩公园既有农业时代的“野草之美”,也有工业时代的“钢铁之美”。文脉延续到后工业时代并对未来产生憧憬。因此,俞先生的设计又具有妥协性质。在上海特定的环境促使下,使人感受两种文明的发展历程,延续了城市文脉。后滩公园与上海城市建设的大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显得独特又适宜。在俞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如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天津桥园、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等。 3 设计理念的创新
让我们回归土地,野草可以是美的,稻田可以是美的,大脚可以是美的,我们的土地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5]俞先生重新定義了景观设计中的美,寻找新的景观美学价值观。在后滩公园项目中农业景观的呈现无疑具有与其生产功能同等重要的美学和教育价值。[4]以往城市里光鲜的草坪、铺设精美的道路、观赏为主的树木,这种旧的设计思维相对固化,俞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价值观念。他的多种设计表象背后是设计理念的创新,使人们对美、对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生活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次。俞先生的理念已经成为他的公司(土人)设计文化,在众多设计实践中向人们传达与展示。俞先生的理念更多的是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理想及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生活状态。城市建设需要“规划”与“反规划”思路的结合,更多时候应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他的设计思维或许是过于超前,也或许是便于管理。在后滩公园后来的发展中,政府用围栏阻隔了一部分区域,景观后期的维护也未得到加强,后滩公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 结语
后滩公园是一个矛盾的景观设计作品,体现了俞先生设计理念的革命性与创新性。在当代中国的大环境下,俞先生的“反规划”“大脚革命”“野草之美”等思想具有先锋性质。保守体现在后滩公园的设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