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及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 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 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史
①
12-18个月
根本的信任不信任:婴儿开展及看护者之间的依恋及信任关系
②
1-3岁
自主羞愧、疑心:幼儿习得对自己身体的独立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感到羞愧或疑心
★③
3-6岁
主动内疚:儿童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为失败所击倒
★④
6-12岁
勤奋自卑:儿童必须学习文化技能、克制自卑情绪
★⑤
12-19岁
同一性角色混淆:青少年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标准
⑥
19-25岁
亲密孤独:成认寻求及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事业定向
⑦
25-50岁
繁衍停滞: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下一代
⑧
50岁以后
自我统合绝望:对自己的一生进展回忆,假设愉快承受自己,便可以面对,承受死亡,否那么陷入绝望
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
儿童有两种开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可能到达的开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开展区。
“文化-历史开展理论〞
文化-历史开展理论:心里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心理开展观之核心】
心理开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维列鲁〞学派: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第三单元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智力差异
智力开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开展类型的差异
智力开展早晚的差异
智力开展性别的差异
智商 *100
智商由于是智力年龄〔 ,〕和实足年龄〔 ,〕的比率,故又称为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1936,韦克斯勒〕: 100+15*Z【Z在3~5的范围内】
智力构成
1、斯皮尔曼〔英,1904提出〕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特殊因素〔S〕。二因素论简称二因论。
2、塞斯顿〔美〕的群因素论〔根本心能论〕包括七种根本能力
①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 V
②词语流畅:迅速对词语做出反响的能力 W
③数字运算:迅速正确的计算能力 N
④空间能力:方位辨识及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S
⑤联想能力:两事联结的机械式记忆 M
⑥知觉速度:视觉迅速区分事物异同的能力 P
⑦一般推理;根据经历能做出的归纳推理能力 R
吉尔福特的三维构造模型:①内容②操作③产物构成一个立体构造
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含义
卡特尔的智力构造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后天习得〕
加德纳〔美〕的智力多元论: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1954】哈伯特•塞伦
场独立型及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棒框仪】
冲动型及沉思型【杰罗姆•卡根:反响时&准确性】
学生的性格差异
特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
广义: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学习理论
第一单元 学习概述
广义:个体〔人及动物〕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历〔一遍遍练,非一天天变——生理成熟〕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艺术熏陶〕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药物/疲劳/疾病】。
学习不是本能的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由于经历或实践引起的。
狭义:人类的学习,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言语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历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历【一桶 】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展;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学习的分类1:
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按学〔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兖州〞〕、外显学习
学习的分类2:
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承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按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标准的学习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派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普洛夫 狗
无条件刺激〔先天,不学而会〕
习得性无助
经典性条件作用之规律:习得、消退、泛化〔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分化〔相似的刺激,不同的反响〕
泛化:遇到相似的刺激,做出一样的反响
联结-试误〔一次次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桑代克 猫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和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