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外科体液失调患者的护理
第二章 外科体液失调患者的护理
正常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维持机体内CO2以缓解酸中毒。反之,pH上升时,CO2减少,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CO2排出减少,碱中毒缓解。
3.肾 肾在酸碱平衡调节系统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肾脏通过改变排出固定酸和保留碱性物质的量,来维持正常的血浆HCO3—浓度,使pH不变。
综上所述,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首先起作用的是血液缓冲系统,其作用较快;肺排出CO2,从而降低体液中挥发酸的含量;肾脏对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最迟,但作用最彻底,持续时间长,不论对酸或碱都有调节能力。
五、渗透压平衡
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溶解于体液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如Na+。血浆和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晶体物质不能如水一样随意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血浆中的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水、钠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一、水、钠代谢失调
在细胞外液中,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失水和失钠常常同时存在。但有的以失钠为主,有的以失水为主,或水和钠按比例丢失。临床上常将水、钠代谢失调分为低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等渗性缺水和水中毒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水、钠代谢失调产生的原因、所引起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也不相同。不同类型缺水的特征归纳如下(表2-2)。
表2-2 不同类型缺水的特征
缺水类型 丢失成分 典型病症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高渗性缺水 钠<水 食管癌梗阻 口渴明显 血清Na+↑
低渗性缺水 钠>水 慢性肠梗阻 神志差,不渴 血清Na+↓
等渗性缺水 钠、水等比例 急性肠梗阻 舌干、不渴 血清Na+正常
(一)高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失水多于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值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病因】
1.水分摄入不足 如食管癌致吞咽困难,重危患者给水不足,经鼻胃管给予高浓度肠内营养液。
2.水分丧失过多 如高热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致创面蒸发大量水分、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未控制致高渗性利尿等。
【病理生理】
由于体内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形成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体液量变化。严重时,脑细胞因缺水导致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根据缺水程度,高渗性缺水可分为三度。
1.轻度缺水 缺水量占体重的2%~4%。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口渴。
2.中度缺水 缺水量占体重的4%~6%。患者极度口渴,唇干舌燥,乏力,皮肤弹性差,眼窝下陷,尿少和尿比重增高。
3.重度缺水 缺水量大于体重的6%。除上述症状外,患者可出现躁狂、幻觉、谵妄甚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比重升高。
2.血液检查 血清钠浓度高于150mmol/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轻度升高。
【治疗要点】
尽早去除病因,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鼓励患者饮水,或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或0.45%的低渗盐水。临床实际补液量为缺水量百分比与体重之积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高渗性缺水患者虽然血清钠浓度高,但实际的情形是机体仍有缺钠,只是由于缺水更多,导致血钠浓度升高。因此,如果给高渗性缺水患者补液时,只补水分,不补钠盐,将造成低钠血症的危险。
(二)低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值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病因】
1.胃肠道消化液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引流或慢性肠瘘,以致大量钠随消化液排出。
2.大面积创面的慢性渗液。
3.应用排钠利尿剂如氯噻酮、依他尼酸(利尿酸)等后,未及时补给适量的钠盐,以致体内缺钠程度多于缺水。
4.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充水分过多而忽略补充钠。
【病理生理】
由于体内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导致循环血量不足,致使休克发生。严重缺钠时,细胞外液向渗透压相对高的细胞内液转移,这使得细胞外液更加减少,细胞内液增加造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