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doc

格式:doc   大小:7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doc

上传人:apaihuai101 2017/6/21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析川端康成的“死亡情结”
【论文关键词】:川端康成; 死亡情结
【论文摘要】:川端康成说:”无言的死,就是无尽的生”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气管***,未留下只字遗书。后人评价说川端康成代表的是一种沉重。无论是其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死亡思想或者说死亡情结还是其最后选择的以决绝的***来告别人生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话题和探讨空间。文章试图探讨的即是在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死亡之美和其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这种过分的保护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去世,16时岁祖父亦亡。孤儿的遭遇、童年的封闭,以及亲人相继过世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死亡之美和他人生观中的死亡情结。
川端康成的文学中,死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与死亡联系着。如在《雪国》中有这样几处关于死亡的描写:行男之死,秋虫之死,叶子之死。这三者之间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安静得感觉不到一丝悲伤。首先,行男之死,文中连一句直接描写都没有,只是从叶子的口里得知他将死去,随后,他也就这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死去。第二,秋虫之死。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些飞蛾,看起来老贴在纱窗上,其实是已经死掉了。有的像枯叶似的飘散,也有的打在墙壁上落下来。岛村把它们放在手上,心想:为什么会生得这么美呢?”
①秋虫的生命虽然很渺小,但生命本身是美丽的。它们在悄然无声中死去,虽惊不起一丝波澜,但也无失为一种静美。第三,叶子之死:叶子是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坠楼而死,这个短短坠落的瞬间,川端却写得极其详细。叶子在坠楼的瞬间”僵直了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②”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③这也是生死转换的一瞬间,所以”生与死仿佛也停歇了。”④然而”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⑤叶子在转化为新的生命,在这个***生命消失的同时她的新生命也诞生了。岛村目睹了这一切之后”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
⑥这仿佛是岛村在悲伤之后,看清了一切,银河是巨大的宇宙生命,叶子的生命融入了宇宙,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死亡,是永恒必然的,它是生命本身的过程。在川端康成眼里,生命与死亡同样的美丽,既是对生命的礼赞,又是对死亡的歌颂,反映了一种自然的美。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死亡情结”除了如《雪国》那样对死亡充满了神圣和静穆的赞美,同样充满了时间轮回和人不免一死的感叹,也充满了关于死亡意义的梦幻、沉思和哀感,包含着神秘、余情、哀伤和冷艳。例如他战后杰出的作品《千只鹤》、《山之音》等等。
川端康成之所以对死亡如此关注,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死亡情结,首先源于童年、少年时期痛苦体验。诚如弗洛伊德强调的那样,”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⑦”童年的创伤性经验”对川端康成的一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影响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