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总书记提出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如何以德育人,如何将道德教育融入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是全部高校老师需要深化思考的一个问题。该争论作者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而是将课程思政这种课程观融入全部课程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寓于专业学问学习当中,充分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使课程学习回归“育人”的教育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掩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和老师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在这样的情势下,以上海为首的全国各地高校相继掀起了将“课程思政”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上海中医药高校为例,《医古文》课留意对古代医家学术和伦理思想进行解读;《中药饮片鉴识》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春风化雨般传递给同学。课程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拓展至人文素养、专业伦理、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将“传道解惑”与“德育教育”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
3
3高校英语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为了顺当实现“思政课程”嵌入全部课程,首先要仔细梳理和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方案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并设计体现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要特别强调的是,老师确定要因时度势,顺势而为,找到本学科、本课程中存在的德育教育的“触点”,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牵强附会的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下面笔者争辩并分析高校英语课程特点以及可挖掘的思政元素。高校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英语作为高校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绝大多数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高校英语课程不仅受众同学人数多,而且在教学支配上,学程长,学时多。一般会支配四个学期,总课时144~216。
4
,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塑造功能
高校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也就是说除了培育同学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力气外,还要增进同学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培育跨文化交际力气。《高校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留意人的综合素养培育和全面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溶入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老师要充分挖掘高校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同学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决信仰者、乐观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5
,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蕴含于语言。传播文化、思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高校英语课程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现代外语学习,跨文化学习已经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培育同学跨文化交际力气也是教学目标之一。高校英语通过对于西方语言的学习,了解国外社会与文化,同时对比中国的文化传统,同学在感受中西语言文化异同的同时,引导同学运用批判的眼光客观地比较和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文化自信。
、主题丰富
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蕴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职业道德等学习材料。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老师以比较隐性的形式把思政元素渗透于教学过程当中,同学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
6
,可以以多种形式渗透思政元素
老师可以让同学利用互联网或手机APP上的学习资源,在课下自主收听了解国内外英语时事新闻,结合形势政策,接受德育教育。灵敏的教学活动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主题演讲、话题争辩、辩论、角色表演等,在同学主动参与、互动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4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包含传统语言教学的学问与技能目标,还要纳入“情感与认知”目标,使同学从语言篇章的学习升华到对人生的感悟,理想与信念,价值取向,明辨是非,道德准则层面。
8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可依据单元和文章主题,在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
为避开“两张皮”,生搬硬套的现象,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