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破
阵
子
辛弃疾
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2、体会本词的艺术特色
3、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破
阵
子
辛弃疾
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2、体会本词的艺术特色
3、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
3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4
《破阵子》:《稼轩长短句集》。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题解:
5
背景: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
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五十弦:本指瑟,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泛指各种乐器。
八百里:本指牛;语出《》:“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蹿角。”这里语意双关,兼指耿京义军连营之广。熟的肉。
的卢:古代烈性的名马,三国时代刘备所乘马就叫的卢
8
破 阵 子
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
明确: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9
梦回吹角连营
明确: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想像)
10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军乐队奏出
雄壮的塞外战歌。
(: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军营连军营,
处处都是炊烟烤牛肉,部队供养充足,官
兵们同甘共苦,为战斗做准备,而鼓舞士
气的悲壮乐曲更加激励着将士们,整个军
营何等壮观!)
牛
军旗下
指军营
烤
奏
11
沙场/秋/点兵
明确: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 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
“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
12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 “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