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世界风\江南韵\生态城.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世界风\江南韵\生态城.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2/7/1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世界风\江南韵\生态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世界风\江南韵\生态城
【摘要】本文在分析桐乡现有优势与机遇,瓶颈与挑战基础上,明确桐乡三大发展方向,提出总体发展战略定位,构建符合城市转型升级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发展策略与空间布局模式,实现桐乡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2”是2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涵盖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等级消费性服务业。
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专业服务、商贸流通与现代金融,打造特色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高等级消费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特色消费性服务业集群。
“X”是若干基础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考虑桐乡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功能建设及现状基础产业转型升级诉求,重点关注都市生态农业、新经济培育与城市公共服务业三大领域,重点聚焦生态涵养与城市个性风貌,聚焦新兴经济培育点。

三、规划篇
充分考虑桐乡自然环境条件与现状发展特性,借鉴国际区域都市空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理念,本次规划倡导“可持续的城市精明增长模式”,提出如下规划发展策略:
策略一:动态、弹性的城镇体系结构
划分都市区与都市域城市格局,实行差别化空间发展模式。规划以梧桐街道、振东新区、经济开发区、濮院为核心,形成连片紧凑、密集发展的都市区。其他镇区嵌套在自然生态基底之中,通过交通及水系廊道相联系,组成疏朗组团、生态和谐的都市域。都市区与都市域之间通过绿化廊道隔离,形成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形态。

策略二:有机缝合城市,实现紧凑增长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适当密度的城市开发,确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实现城市紧凑集约增长。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走廊将城镇区域有机缝合,优化城镇结构。

策略三:以交通走廊为导向,引导城镇发展
沿杭桐轨道快线和有轨电车廊道布局城市重要功能,形成以客运交通导向的TOD开发模式。打造凤凰湖节点交通枢纽,无缝衔接整合各类交通方式,引导周边用地开发。

策略四:城乡融合,创建自然有机的区域生态体系
尊重自然,体现地域独特风格,城镇发展呈细胞状组团溶解在市域自然生态基底之中,运河水系与基础设施廊道交织成网,创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系统。

策略五:打造城市发展新亮点,凸显水乡风貌气韵
“小河流水人家”是地域特色空间的真实写照。以绿化系统为基础,与水系结合形***化的滨水景观,塑造出亲水宜人的城市风貌意象。选取重要历史人文及现代自然景观节点,如乌镇、石门湾、濮院历史街区、振东新区革新区等,塑造出新的城市景观标志与亮点。

市域整体空间结构可概括为:“一核、一轴、两带、廊道串联、板块发展”。
一核为以老城区和振东新区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核心区。一轴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北连乌镇,南连高桥的南北向城市功能发展主轴。两带为北部以乌镇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带,南部以濮院、高桥、崇福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带。主要发展板块为:以梧桐街道、振东新区、经济开发区、濮院为核心的中部城市功能服务板块;以乌镇、石门为核心的北部文化旅游板块;以高桥新区、崇福为核心的南部产业功能板块。沿运河水系的生态绿化廊道将中心城区及各个镇区有机串联。市域城镇总体用地规模至2030年约为132平方公里,远景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在187平方公里以内。

对市域道路交通网络进行整合,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将规划杭州二绕与钱江通道北接线的相交位置南移,与320国道的出入口结合,有利于桐乡交通快速通过杭州二绕集散。构建以干线公路为骨架的联系镇间交通的都市域公路网络,干线公路尽量绕行镇区边界。优化都市区城市干道,依托环城东路南北向重要公共交通客运走廊,带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杭桐轨道快线串联起沿线重要城镇组团,最高车速为100到140公里/小时,车站分布内密外稀,城区段减小站间距,采取地下敷设。有轨电车将乌镇、中心城区、高桥新区便捷联系,与高铁站点和轨道快线设置换乘枢纽,最高车速为70公里/小时。
桐乡市域生态功能区域划分为城镇功能区和生态保育区两大类。城镇功能区主要发展第二、三产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严格限制污染型、高耗能型产业。生态保育区即城镇镇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区内以第一产业为主,保护基本农田,优化生态环境。
发挥桐乡水系发达、河流密布的优势,航道建设以改造、整治为主,将京杭运河、京杭运河二通道及杭申线升级成为三级航道,杭平申线、东宗线规划成为四级航道,增强通航能力。形成桐乡港、崇福、洲泉三个主要港口及屠甸、石门两个次要港口。
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7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双核驱动、三轴扩展、多廊、八组团发展”。老城中心区与振东新区构成“双核心”城市结构驱动城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