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临床医学专业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实践.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临床医学专业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实践.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7/16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临床医学专业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实践.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临床医学专业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实践
摘要: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争论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并轨培育模式下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争论生党员管理作为全面推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高校第

在学院(医院)党委指导下,第一临床医学院同学党总支联合直属风湿病科党支部作为试点(以下简称“试点党支部”),探究同学党员双重组织生活新模式,即争论生党员在参加原有建制的同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基础上,定期参加导师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实践活动,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进一步落实争论生导师立德树人、争论生培育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服务同学成长成才。一是高度重视。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专题会议,做好试点动员部署。会后召开第一次组织生活会,师生党员共同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看法》和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全面落实争论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要求,拉开争论生党员双重组织生活探究序幕。二是创新形式。试点党支部近一年以来,先后开展了3次理论研讨和2次社会实践,组织生活形式不仅仅是关起门学,也不单纯是走出去做,而是通过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组织生活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组织生活会实效。三是留意内涵。邀请老党员、老教授、老专家参加组织生活会,围绕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国庆阅兵、教书育人、事业进展、医教研学等方面开放争辩,言传身教,引导同学爱国爱党,传承老党员爱岗敬业精神,不断提升党员“使命担当”意识。
7

3总结与思考

,强化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刚性

为确保双重组织生活成效,要针对双重组织生活面临的难题和难点,要健全与完善双重组织生活机制,强化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刚性和权威,增加党员的主体意识,真正使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学校与医院互动和联系,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医院党委具体负责、导师引领、辅导员直接参与的完整互动协作机制,推动党建协同育人。另一方面,要针对双重组织生活会构建一个制度体系,针对党员进展、培育、教育、考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党员进展、理论学习、支部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和考核评优等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接地气、具有操作性。

,重视双重组织生活队伍的建设

随着争论生党员数量的增加,虽然配置了争论生专职辅导员,但在人员配比上远不达标。其次,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阅历少、阅历浅,难以为争论生党建工作保驾护航。争论生导师和辅导员都是争论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应发挥导师是争论生培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一支由党委领导,导师、辅导员、轮训基地人员和争论生党支部支委组成的骨干队伍,协同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导师-辅导员-轮训基地人员三级沟通协调平台,将导师和轮训基地人员的看法纳入党乐观分子培育考察、预备党员转正、正式党员考核、党员评奖评优等环节,确保党员进展质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双重组织生活专项经费,建立系统的党务骨干培训体系,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保证双重组织生活探究稳步推动。
7

,丰富双重组织生活内容的内涵

一是优化支部设置。结合轮训状况,实行多元化建制方式,依据“同学党员在哪里,同学的党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在哪里”的思路,设置临时党支部,确保双重组织生活零距离、全掩盖。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力气,针对微信、、微博、博客、腾讯会议等特点及其功能定位的不同,创新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平台。三是深化挖掘内涵。要充分利用医院教育资源,从老党员、老干部、老教授、老专家等身上深化挖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丰富双重组织生活内容的内涵,增加争论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轨培育模式下,学校和医院应结合具体实际状况,探究出适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党员进展和教育管理新模式。本文通过探究双重组织生活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轮训教育并轨,不断总坚固践阅历,完善双重组织生活机制,加强党建队伍建设,丰富组织生活内涵,推动临床专硕党建工作规范、严格、有效开展,为国家和社会培育输送政治过硬、思想过硬、责任过硬、技术过硬、医德过硬的高质量、高素养的医学人才。
8

参考文献

[1][J].理论探究,2019(2):46-50.

[2]杨雷,[J].黑龙江教育(高教争论与评估),20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