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一
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代:刘辰翁
吹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非常圆,待拚却常年,醉了还醒。
中秋节,咏物,月亮,抒怀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非常圆”的豪情。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许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方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亮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消失,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概,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方贴切。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芒?”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芒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芒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掩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词人反用典故主见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由于“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剧烈的政治颜色。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行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裂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外表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郁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生气,与朝中爱之气。“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出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盼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究竟由于什么事,竟然消失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非常圆。”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