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大全
【篇一】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咏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呈现出野菊的诞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地,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定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季节人鄙视。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予。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篇四】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末农夫起义首领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方的手法,给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行,把菊花作为广阔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夫革命首领果断坚决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奇,想象奇怪,意境瑰丽,气势宏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确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召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心情。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对读者展现了一种不行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剧烈比照,显示出菊花生气盎然的坚韧生命力,一方面示意了农夫革命风暴一旦降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即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成功远景的预见和向往。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暗香,不是芳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概;“香阵”二字说明金菊成功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实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矗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犹如云霞,映照着天空;犹如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猛精神,表现了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势。当农夫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严扫地,不是犹如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夫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形状,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非常鲜亮。语言朴实,气势雄伟,布满了使人兴奋的鼓舞力气。
【篇五】关于菊花的古诗四句: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立刻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夫起义首领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