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税收政策选择
邓满源 根据资源环境统筹考虑未来我国各项分配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思想将成为我国今后空间布局和区域发设难度大,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立足整体经济发展实际,从各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税收政策的定位,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积极效应。
探索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是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税收政策在推动各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应注重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区域战略目标与共同目标的衔接关系。税收政策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发挥各功能区的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功能区具体情况提出不同战略重点和工作任务,实施有区别的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但必须明确,立足于发展功能区优势的同时,要注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出现各功能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二要正确处理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理顺扶持地区与限制发展地区的关系,首先应当鼓励支持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地区优先发展,这是实现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次,应当切实保障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利益,这是缩小各功能区差距的关键。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重点开发、优先开发地区要积极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发展,加强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合作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一些被归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地方政府,要防止出现“等、靠、要”的惰性,应积极通过自我发展改善经济状况,缓解重点开发、优先开发地区的支援压力;三要协调好各区域内重点发展与一般发展的关系。推动主体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既要统筹兼顾,合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需要,支持各地区加快发展,又要推行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即抓住各区域内发展的重点,大力推动重点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新的经济集聚区,培育新的契合点。
基于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机制初步建立、生产要素可以灵活流动、高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的地区获得了开放政策的先机,利用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成为先富的地区;西部在大开发战略支撑下通过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转移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而中部地区因为缺乏政策支撑步履蹒跚,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从历程来看,国家政策的选择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推动手,其中,税收政策是重要分支。以往税收政策的制定,在过去的发展建设模式中以经济增长即GDP为核心,出现了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现象,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后期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严重的制约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也要归属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推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税收政策应当从主体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