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庸论说莎士比亚
 
 
金庸
谈《恺撒大帝》
故事的來源
这部影片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朱理士·恺撒》(Julius Caesar)拍摄的。原剧有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中译名叫做《恺撒大将》,世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有的研究他的文字,有的研究他的社会背景,有的研究版本和考据等等。我们谈话的这几位朋友都是电影戏剧界的人,再者我们也没有资格作专门性的研讨,所以我们的谈话主要是讨论戏剧的本身。
群众场面
电影开始是罗马市民在热烈地迎接恺撒归来,两个护民官骂他们忘恩负义,要他们回家,市民听了他们的话。这一场和以后的情节似乎没有什么联系,那两个护民官后来也没有再出现,好像把这一场删去也没有关系。其实这短短一场对整个戏是很重要的。它介绍了整个大环境,罗马市民没有明确的政治认识,极容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勃罗特斯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罗马的共和政体是终结了,没有挽回的余地。这个戏首先就把构成这悲剧的社会背景提了出来。由于这场戏做伏笔,后来安东尼的演说与市民的受煽动,就显得十分自然。
有些批评家说莎士比亚轻视群众的智慧,在这个戏中把群众写成一批毫无头脑的暴民。其实罗马那时是奴隶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在政治上并没有发言权,这个戏中斗争的双方都是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被鼓动的群众也是当时社会中的统治者。再者,与其说莎士比亚轻视群众,不如说他对人类的弱点存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舞台技巧
莎士比亚的用辞遣句十分精简,观众可以意会的地方绝对不再浪费笔墨。例如凯修斯等人到勃罗特斯家里去劝他反对恺撒,观众们知道凯修斯会说什么话,所以在戏中,凯修斯把勃罗特斯拉在一旁,就省却了一大篇对话。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舞台技巧,然而在三百五十多年后的今天,许许多多戏剧与电影的剧作者仍旧不懂得这一点,以致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沉闷的、不必要的舞台剧和电影场面,观众早就知道了的话,还要让剧中人翻来覆去地啰嗦。
鲍细霞
秋波娜嘉在影片中饰勃罗特斯的妻子鲍细霞。这个人戏很少,然而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庄严勇敢的罗马女人,她或许不大聪明、她的美貌也有点衰退了,但我们深深为她的温柔和信心所感动。她有自信,然而即使是自信,也是温柔的。她说由于有一个著名的丈夫和著名的父亲而骄傲。电影中删去了原剧相当动人的一场,那是勃罗特斯出发到议院去行刺恺撒,他虽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妻子,不过鲍细霞已猜了出来。她叫童仆琉息斯到议院去,琉息斯问她去做什么,她又说不上来。她感叹女人的心的软弱。她最后说:“勃罗特斯啊,愿上天保佑你的事业成功。”这句话中蕴藏着很多的内心矛盾和冲击。秋波娜嘉没有机会表演这场戏,不免有点可惜。
高潮和转折点
戏的高潮是恺撒的被刺,在他被刺之前,有几个小曲折,增加了紧张感,使观众更加提心吊胆。恺撒的妻子劝他不要上议院,他答应不去了;预言者又提出了警告;学者阿替密多勒斯明白指出了危险;朴必力斯“祝你们今日大事成功”的话等等,都在增加高潮的力量。恺撒被刺之后,来了安东尼的仆人,这是全剧的转折点(摩尔顿、麦克柯伦、格尔维倍克等学者都认为这个仆人的出现戏剧性极强)。这件事说明安东尼已掌握住了勃罗特斯的弱点,勃罗特斯是正直的人,必定会以正直的态度对待政敌。
高潮一到达之后,立刻是反高潮。勃罗特斯成功后立刻失败。莎士比亚许多悲剧都采取这种急转直下的结构,使观众的情绪发生急剧的改变。
著名的演说
勃罗特斯和安东尼那两篇演说,许多人都背得出,这或许是历史上与文学上最出名的演说。勃罗特斯的演说是散文,有人認为不如安东尼的诗歌体演说有
力,其实像:“你们宁愿让恺撒活在世上,大家作为奴隶而死呢,还是让恺撒死去,大家做自由人而生?”“我用眼泪报答他的友谊,用喜悦庆祝他的幸运,用尊敬崇扬他的勇敢,用死亡惩戒他的野心。”这些话岂不是精彩绝伦?安东尼的话所以更有力量,主要因为勃罗特斯是用理智来说服群众,安东尼却用情感来煽动群众。对于认识不清,头脑并不冷静的群众,煽动自然比说理更为有效。
安东尼这篇演说,是在极端不利的环境中发表的,听众对他怀有敌意,他却要鼓动听众来反对他们所最尊敬的人。我们来看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他这篇演说分成五段。第一段:先安抚群众,赞美勃罗特斯,使听众对他来势汹汹的态度缓和下来;然后用许多事实证明恺撒并没有野心;于是他借口哀伤过度,停顿片刻,让听众有时间来思索一下。有人认为他的话有相当道理了,于是第二段:他激起听众的好奇心,说恺撒有一张遗嘱,但内容不便宣布。第三段:他描写恺撒被刺时的悲伤,恺撒看到他最爱的勃罗特斯给了他一刀,这忘恩负义的一击使他的心碎了。这一段使听众流下泪来,也激起了怒火。第四
段他自己谦逊,捧听众的场,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最后把听众引到高呼暴动的路上。第五段他再用物质的引诱来加强听众暴动的决心。
这篇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