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一例浅II度烫伤处理的全过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548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例浅II度烫伤处理的全过程.docx

上传人:suijiazhuang1 2022/7/17 文件大小:5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例浅II度烫伤处理的全过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例浅II度烫伤处理的全过程
案例介绍
5月2日中午,一家三口正在家中享受悠闲的假期。孩子在屋内看书,我在客厅 有一搭无一搭的收拾,先生在厨房哼着歌煮鸡肉。突然听到咣当一声,接着是先 生的大叫"烫死我了",锅子翻了,沸腾的水浇在他左侧大伤口无渗出物。继续对两块伤口进行换药, 2
天后伤口完全愈合。
5月11日
总的来说,整个伤口愈合过程"有惊无险”。不完美的地方有两个:泡皮有两处 破损,有感染的迹象出现。这两个问题又是同一种原因:敷料选择不适宜。后期 银离子敷料及时制止住了感染的扩散,使伤口的总体愈合过程没有受到影响。
银离子敷料那么多品种,有什么区别吗?如何根据伤口的种类选择
合适的银离子敷料?
常见的银离子敷料有泡沫银(银氨化合物)、聚乙烯网(金属银)、愈邦纱布(纳 米银)、聚酯网(磺***嘧啶银)等。银离子敷料广泛应用于烧烫伤创面,其对细 菌体内氢硫基的亲和力较强,从而迅速杀灭致病微生物。吸收渗液后银离子持续 释放,可以保证银离子的活性和稳定性持续作用于创面。银离子在液态环境中, 对组织渗透性强,杀菌作用明显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在本例伤口护理过程中,伤口已经出现分泌物有异味,伤口颜色发红等感染征象,
使用磺***嘧啶银敷料以后感染情况得到迅速纠正。
烫伤伤口表面容易合并的
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精菌■链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等,磺***嘧啶银被推荐应用于烫伤伤口。除了磺***嘧啶银敷料外,还 可以选择磺***嘧啶银烫伤膏■纳米银凝胶等。
使用银离子敷料多长时间换药?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磺***嘧啶银的抗菌效果 理论来讲可以持续一周时间。 在本案例中,伤口已经度过 渗出的高峰期才开始使用磺***嘧啶银敷料,第一次 3天换药一次,第二片敷料使 用了 4天时间。如果在渗出高峰期使用,一旦敷料被渗出液浸透,就应该更换。
后期随着渗出液减少更换时间可以相应延长,但每片银离子敷料最常使用时间为 一周。在渗液高峰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藻酸盐银离子敷料,除了能够预防感染, 还有很好的吸收渗液的效果,外敷泡沫敷料。
银高子敷料和含碘消毒剂或生理盐水使用可减弱其杀菌效果,所以在消毒或者冲 洗后需要充分待干,再使用敷料。 银离子敷料外层应同外层敷料一起使用,可以 选择无菌纱布、水胶体敷料或者泡沫敷料。磺***嘧啶银使用时要注意排除患者磺 ***过敏。
与传统的换药方法比较,新型敷料还有什么优势吗?
使用新型敷料换药的过程中,每次换药都没有发生敷料和伤口表面粘连的情况, 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每次换药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新型敷料遵循的是湿性愈合理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黄色或者淡血性的 渗液含有组织蛋白溶解酶和多种生长因子,保持细胞和酶的活性,角质细胞移行
速度更快,这些都可以加速伤口愈合。本案例从烫伤到基本治愈共花费11天时间。
知识拓展之一:湿性愈合理论经常听说,但是有调查显示:1临床护
理人员对湿性愈合理论的知识欠缺,什么是湿性愈合理论?
1962年,winter博士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湿性环境能促进上皮细胞爬行,有利于
伤口愈合,70年代提出了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其核心是用湿性愈合理论指导实践, 使用各种敷料促进坏死组织软化、溶解、清除,同时营造有利于愈合的微环境, 即适度的湿润、微酸、低氧或者无氧以及接近于体温的伤口温度。
回顾本案例整个过程,可以改善的地方有两个:
在伤口处理早期应用磺***嘧啶银敷料,外层使用水胶体敷料。可以吸收渗液、 预防感染,同时磺***嘧啶银隔开外层的粘胶敷料与皮肤组织,不会发生泡皮的破 损。
在伤口愈合的后期,将外层的纱布敷料更换成水胶体敷料,形成一个更加密封 的环境,保持湿润,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知识拓展之二:对于浅II度烫伤的处理,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申传安等报道了使用负压技术修复小儿浅II度烫伤创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伤 后第9天,145例患儿中138例完全上皮化愈合。下图是患儿入院时、负压技术 后以及伤后第9天的图片。
来源于《中华烧伤杂志》
负压治疗于伤后72小时内开始,不更换敷料,伤后第9天结束。
负压治疗的具体步骤如下:
创面处理:清除皱缩破损或污染的坏死表皮,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碘 伏消毒创面,创周皮肤以75%酒精涂擦2遍,干纱布擦干。
负压治疗:将负压封闭引流材料修剪为与创面大小一致的形状再贴敷于创面,
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予以封闭。将侧孔引流管的"Y”形头连接至负压吸引装置,
维持压力低于16 kPa行持续负压治疗。
参考文献:
武化云,李娟,高杨, [J].中国急
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 013(009):913-915.
申传安,柴家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