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第一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心得
学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都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师者所以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
,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
,
5
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
,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一起带到新单位所在的地区。在此思想的支配下
,部分研究生学业上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
,而是急等着毕业
,可以早日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市场经济给当代研究生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
,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
实用主义、
物质主义等思想泛滥
,学术活动领域也深受影响。较多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或研究课题的时候也出现强烈的功利倾向。往往会偏向于热门的专业领域和话题
,研究经费的多少和社会实用程度成为选择的标准
,忽视了深层的理论研究与积累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平台的搭建
,忽视了基本的理论思维训练
,急于求成。有些研究生对导师在课堂讲授中所提出的独到创新的学术观点
,稍加整理
,在未征得导师许可的情况下
,就作为个人的作品交付报刊发表。还有一些研究生看到一些时髦的名词和术语、
6
动向
,没有潜心论证研究
,急于引用和借题发挥。基本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平台没有做好
,就急于课题的涉及
,急于追求学术上的名利。对导师或同学、
学友等的研究成果和文章
,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参与情况下
,挂名逐利、
借名得利。丧失学术上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学术人格和尊严。
有的研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
,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
,并不是沉下心来
,专心去做学问
,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
,钻政策的空子
,打擦边球
,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
“分量”,采用种种手段
,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
,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
,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
7
,在申报科研成果时
,利用文字上的技巧
,掩饰内幕交易
,
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
,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倡导和崇尚诚实劳动,鼓励创新。基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严重学术道德问题,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除了认识到有研究生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外,还必须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做深刻的反思,积极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
从客观上看
,研究生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他们年龄分布层次不一
,个人经历不一
,生源来源多样
,世界观、
价值观多元化。加之专业的细分
,造就集中统一管理困难。就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机构或人员主要有研究生部(处)
、
学位委员会、
导师、
8
研究生辅导员。而科研院所则主要依托于导师的代管和约束。从表象上看
,多方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
,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操作上看
,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宏观管理和专门的业务管理
,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的特殊性
,根本无法深入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即便通过制定一些规范的条文来约束
,还需要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自律意识才能发挥作用
,而对于校级层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管理却难以维系。高校学位委员会是一个联合的非常设学术管理机构。其组成人员为一些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
,他们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和下属学院
,且各委员都有自己的繁忙事务
,对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方向性的指导和规划
,但并不能触及具体的问题。至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
,往往与学生的交流限于专业领域和范围。一些让学生
“难过的学术道德要求”话语很少成为交流的内容。至于研究生辅导员侧重学生思想、
生活等方面的管理
,对专业极其细化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认定和管理也存在一定困难
,处于只能
“讲”,难于
9
“管”
。这样多头管理的结果是管理形式多样
,但很少能深入、具体
,因而也就难收实效。
对于研究生发生的学术道德上的越轨行为
,若不能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
,等于纵容学术道德越轨行为的泛滥
,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治理研究生中已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