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多头”到“寡头”的时代
本刊编辑部 2004年6月3日,,击败竞争对手SAB公司,以胜利者姿态宣告这场号称“继电讯盈科之后香港市场上最大的上市公司土啤酒企业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其整合中国啤酒行业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中国啤酒市场的战略性地位无疑是推动外资啤酒巨头加快整合步伐的根源。相对于中国啤酒行业每年6%―7%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的啤酒市场年均增长仅维持在2%―3%较低水平上,而通过不断的行业整合,2002年,%的啤酒市场份额。作为市场仍未饱和的亚洲市场之一的中国的啤酒市场,恰恰为六大啤酒巨头提供了全球最大却分散的市场和良好的整合机会。中国啤酒市场战略目标地位的日趋凸显使得国际啤酒巨头纷纷加快其在中国啤酒市场扩张步伐。
从2002年开始的外资回潮,造成了合资与外国晶牌在中国啤酒市场中的数量与产量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虽然目前大部分外国品牌仍处于非盈利状态,但贝克、蓝带、百威、嘉土伯、生力、虎牌等国外品牌已占据着中国中高档啤酒90%左右的市场份额。然而在销售额占高额百分比的中低档啤酒市场,外资却一直少有建树,更多采取参股或控股中国本土企业的方式。
中金公司啤酒行业分析员袁霏阳日前在一份题为《糖果还是毒药――以青岛啤酒为例浅析外资参与整合下国内啤酒企业的发展前景》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外资依托资本对本土企业可能采取的整合模式大致包括主力平台模式、平行发展模式和移花接木模式三种。已发生的案例表明,外资整合台模式,该模式的采用使得未来多个平台间的相互整合成为必然。
袁霏阳认为,目前阶段国内先发企业自身的实力与努力仍是决定其未来发展命运的关键,也是判断其投资价值的最根本依据。此外,先发企业中的国有股东若能尽快退出控股地位将有可能推动这些企业与外资间的合作朝着主力平台模式发展,从而更有利于这些企业的长期发展。
但袁霏阳同时强调,需要注意的是,短期内外资在中国啤酒行业分食有限整合目标可能仍无法有效消除竞争,行业整合只能表现为区域化特征,更大范围内的整合仍需时日(详见附文《以青啤案例看外资整合国内啤市的三种可能模式》)。种种迹象表明,由于国内啤市实力型企业数量有限,以青岛、华润和燕京为代表的国内先发者的后继整合空间,明显受到了外资竞争下的制约。以青岛啤酒为例,当初吸引AB入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整合国内啤酒市场的目的,但时至今日,AB以及其他外资啤酒巨头的存在反而成为束缚青啤未来发展的桎梏。
由此,不禁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外资利用台成功进入国内啤市后充当起整合终结者角色的趋势下台的未来归宿何在?这场利用与被利用游戏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借助外资发展的模式对中国奉土啤酒企业来说,到底是糖果还是毒药?
把握“竞合”利器
对于市场的争夺和规模经济的追求成为目前所有国内啤酒企业都需要面对的任务,而这也是其能否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如何在保证公司长期业绩稳定、健康成长前提下,实现产能和规模的迅速扩张,成为在这场啤酒行业整合游戏中的主角都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结束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