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建筑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建筑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2/7/1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建筑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建筑看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形式和功能的话题一直是谈论的焦点,本文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讨论形式和功能间的关系,并且阐述在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比功能更加重要,当然这些形式也是加强了功能,比如悉尼歌剧院,克隆大教堂等等一系列的优秀建筑,悉尼歌剧院的形式感一直作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克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形式,也正满足了教堂需要震撼人心功能的需求。 在《未来的建筑》一书中,波利索夫斯基曾经这样写道:建筑只有在普通的为实际需要而建造房屋同时也是…崇高的场所时,才成为一种艺术。在这种崇高场所里,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人的美、人的炙烈而倔强的精神。波利索夫斯基是个前苏联的建筑师,他在说过这句话后,接着说:“大写的人。这就是衡量建筑的真正尺度。”建筑不仅仅是简简单单满足人居住功能的机器,建筑也不是储藏室、高架桥,建筑不是房子。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作为艺术也应该是有意味的,使建筑有意味的是什么?使他能打动人内心的是什么?使建筑“崇高”的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功能,不仅仅是使用的方便,而是利用优秀的形式解决功能的需要,在这点上功能虽然仍然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功能对应的形式则更加的为设计师所考究,因为正是这些形式才能是最表象的与人接触的“功能”,“崇高的”、“光怪陆离的”、“优雅的”等等,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而不是冷冰冰的只是功能。这让我想到现代主义建筑,想到清华大学校园的两个区:清华大学“红区”和清华大学“白区”
清华早已被学生分成两半,一边是“红区”,一边是“白区”。“红区”是老清华,拥有众多红砖结构的古典主义建筑。而建筑旁的景观也非常可人,亲人。虽然 红区的年代久远,甚至有一些破败,但是那是同学们的常去之处。白区这边高楼林立,充斥现代主义建筑,因为需要批量化建造,所以极少装饰元素,体量巨大,形成庞大的建筑与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功能应该来说比较实用,巨大的窗户很好的采光,良好的设施给同学们舒适的学****环境,但是这类建筑在形式上离人似乎很远,因为我很少看到在建筑旁驻足的同学和老师,人们就像过客,穿梭于建筑的周围,似乎巨大的建筑形式,虽然在功能上能整合整个学院,但是却脱离了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在解决功能的基础上,似乎要做到优秀的建筑,形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也许在现代主义建筑刚刚风行的时候,柯布西耶所说的“住房是居住的机器”等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名言会告诉我们,形式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当现代主义发展到今天,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师”的贝聿铭先生已经极大的推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了,而且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很多后现代的设计思想了,如果按照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看看这三个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贝聿铭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采用装饰,贝聿铭在八十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外墙上采用方形和菱形的中式装饰符号,符合条件。第三个条件:与现有环境融合,贝聿铭在每个国家的设计几乎都有融入当地的环境元素,个人认为达到极致的是美秀美术馆,贝老不但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屋顶形式,考虑到人文因素,而且考虑地理因素,把山头挖掉修建建筑后,再填上山头,种上树木,犹如天成,这两个条件无可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