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民体质监测 -----幼儿部分
主讲人:郑亚宁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国民体质监测的历史背景与发展
国民体质监测的意义
国民体质监测的目的
国民体质监测的内容
什么是体质
幼儿体质监测的必要性
幼儿体质监测测试方法
幼儿体质监测评定标准
历史背景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民健身,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江泽民主席在报告中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无疑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确立了全民健身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国民体质监测,就是对全民健身体系工作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之一,也是对人的健康素质的科学鉴定指标。
历史背景与发展
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早在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就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建国50多年来,毛泽东的这个重要题词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954年,中共中央强调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政治任务。”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历史背景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日益提高,人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意识日益高涨。面对新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全面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摆到了重要位置上。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同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令,《体育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
历史背景与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不仅对国民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强调指出,在全国“进行体质监测”、“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从2000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及数据库,以获取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的宝贵数据,并拟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每五年对3-69岁的中国公民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
意义:
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旨在通过对人们进行体质测定,评价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效果,然后根据体质测试成绩经过科学、综合分析后得出的信息,开出运动处方,督促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科学指导人们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国民体质。
目的
了解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充实并完善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内容和方法
国民体质监测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会同10余个部委局联合进行的大型社会调查工作。自200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监测范围覆盖全国31省区市共93个抽样城市对象包括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20-59岁)和老年(60-69岁)四个年龄段人群。
每次监测时采用定点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监测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质指标的检测。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体质特征选择不同的检测指标进行。
体质------即是人体的质量,是个体或群体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一切生物学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大部分取决于遗传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间体质所属特征都将以一个完整的“生物单元”表现出差异且一旦“越界”个体或群体的生物特性将向病理状态转变。由此可见体质是人类维持健康的基础。一个的改善和增强既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心理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