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绪论
一、了解服装史
服装史:(简单的说服装史就是)人类从古到今创造服装、服用服装、以及经营服装的历史。
*从服装与人类的关系:也可以称人类服装的文化史。
*从服装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服装实是人类的生活史的一部分。
*从设计出发,服装史又是一部造型史。
二、学习服装史的意义
1、了解服装史,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激发创作灵感。
2、提高修养
三、参考资料
第二章:绪论-服装的起源
一、进化论上的三个阶段
裸态生活阶段---猿人 300万~10万年前(体毛御寒)
原始衣物阶段---古人 10万~(兽皮\羽毛\兽骨等)
纤维衣物阶段---新人 ~5000年前(兽皮加工\麻\丝\棉)
例如:古埃及麻古印度棉中国丝
二、服饰起源学说
保护说
装饰说
护符说
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三章中国服装史——先秦服饰
一、原始社会服装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期一有全面完整的中国原始服饰。器物上图案古拙,几何纹样
二、冠服制度的确立
夏商时期,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逐步的完善,产生完整的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严内外,辩亲疏”的工具。
(一)、夏——服装制度的形成
夏代逐步形成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装制度。
(二)、商——服装制度的发展
公元前1751年“汤”火“桀”,并在“亳”定都,取国号为“商”,此为中国第二个王朝。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商代服饰出除具有前代的实用美化的物质精神内涵外,更具有阶级内涵。——其差别为西周服制完备奠定基础。
(三)、周——服装制度的完备
在公元前1111年,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周武王并于陕西西安西北的“镐”建立国都。中国历史发展到西周时期“政治社会的等级制度”已逐步确立,周代社会的政治,是采用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
“典妇公”——主管纺织
“司服”——区分典礼仪式的类别,负责帝王百官的穿着,掌管衣冠服制的实施。
1、冕服
冕服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冕服是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即为古代帝王卿相在举行祭祀活动中所穿用的祭服。
典型的冕服由冕冠、玄衣、纁(xue)裳以及带、韨(fu)、绶、舄等附件组成,还包括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十二章纹。
●冕服的种类
六种:大裘(qiu)冕、衮(gun)冕、氅(chang)冕、毳(cui)冕、絺(chi)冕、玄冕。
2、弁服
弁服在古代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礼服。
与冕服相同之处:冠服配穿,上衣下裳;不同之处:衣裳不施纹章。
根据弁和服色的不同分为:爵弁、皮弁、韦弁。
正色:青、赤、黄、白、黑。上衣用色,象征高贵。
间色:为正色两色相混而成,象征卑贱。
上可兼下,下不可用上。
3、玄端和深衣——日常用的礼服
玄端:天子至士都可服用,为国家的法服。形制不祥。
深衣:天子至庶人都可穿着。(P6)特点和含义
深衣:
深衣盛行于战国时期。
深衣穿着便利舒适,裁制简便,一直盛行到东汉。上自天子,下自庶人,无论男女,不分阶层均可穿用。
4、袍和裘
袍的形制也是不分衣裳。袍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形成的,腰部没有断缝,实为一种长衣,并且袍里夹有棉絮。短的袍又称为襦。周时,穿袍必另加罩衣,不能作为礼节之用,仅作里衣用。汉代,袍制有所发展,不仅家居不加罩衣可穿用,而且在领、袖、襟、裾等处缀以缘边,发展成为男子礼服。尤其男子尚袍,以袍为雅。
裘即皮衣,一般将毛面向外穿着。士以上加罩衣,士以下无。
5、命妇服装及副编次
周代命妇的服装由“内司服”专门负责管理。均采用衣裳相连的袍式,意为妇人专一不二,并与帝王的六种冕服对应。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椽衣。如图所示。
“副、编、次”均为贵妇首服。
6、足服
舄(xi)履(lv)(p7)
7、胡服
谓“胡服”,是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当时称“胡人”)的服装。这种服装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基本特征:短衣、长裤、革带和革靴,服装窄袖紧身,短小利落,便于活动。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三、中国服装基本形制
1、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衣裳、襦裙
上下连属制:深衣、袍、衫
春秋战国时期是服饰文化综合发展的历史时代(了解时代特点)
第四章秦汉时期
一、概述
秦始皇赢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两汉(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东汉:公元25—220年)。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汉代整个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