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当,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 共 48 页
在执教《回乡偶书》这篇古诗时,我也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洁,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参照注释,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我要求学生们四人一组,汇报诗的意思,然后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状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间,明显的出现了一个个 “编剧”、“导演”、“演员”、“道剧”。第一组粉墨登场了,这个身兼“编剧”、“导演”二职的小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中间,这时有一个“苍老” 得稚嫩的声音起先说话:“我,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呵,还有背景旁白。只见这个“贺知章”驼着背,拄着小木棍,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 “贺知章”走近两个的小女孩,小女孩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 “贺知章”说:“我从京城回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 “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贺知章”笑而无语,那笑声里有很沧桑的味道,我真是惊诧,随后“贺知章”呤起了这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那边两孩童游戏照旧,笑声如流……
从这节课中,我发觉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建,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实力得到了熬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特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建,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提倡的。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3
诗文加上题目和诗人,简简洁单35个字,一下子就读完了,这样的文体究竟应当怎么教?有的老师觉得诗还不简单,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也许了解意思不就行了?于是,这样的课堂,很是枯燥,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完后高年段的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说明,甚至抄下来,低年段的,几乎是老师一句一句地说明,最终背一遍,万事大吉。
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草》,这首孩子们幼儿园就会背了的古诗,于老教了整整一节课,没有课件、没有投影仪,端正有力的粉笔字、顺手几笔却很形象的简笔画就把孩子们带进了草的世界,他通过让学生给“原”组词,最终带着学生推断诗中的“原”的涵义,特别自然,一节课下来,我们不得不感叹:名师究竟就是名师,但我们也不禁怀疑:古诗都得这样教,都要挖得这么深、这么透?
在教这一课时,我还是根据一贯的作法,先解诗题,知作者,介绍了一下作者当时的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诗。
其次步:抓字眼,明诗意。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大部分早就能读甚至能背了,所以我采纳了随文识字的方法,结合图片先理解“鬓毛”“衰”的意思,再来猜“老大”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说家乡话加深对“乡音”的理解,这么一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就不难了,最终两句特别浅显,也不用多加说明。
第三步:多诵读,悟诗情。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最简单被我们忽视的一步。我花了许多时间引导学生去设身处地去想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先引导他们回忆了自己对老家的感觉,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哪些人或事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手把关键词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告知他们,诗人很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多少年了始终没有回来,在外面游离奔波了几十年,头发都已起先花白,最终能回家看看了,想一想,当他来到村口时,他的心情如何?他会想些什么呢?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们在这时畅所欲言,由景到物再到人,说出了诗人的激烈与兴奋;然后一个“可是”转折出了岁月的无情,想象与现实的冲击在孩子们的心里烙下了印迹,诗人此时的心情在一系列的“再也看不到了、再也听不到了”的句子中凸现,学生再读这两句时,也显得沉重了起来。花了那么长时间的感悟,或许在应试上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听到连李东阳都能回答出像“他多么想再吃一吃小时候妈妈亲自做的饭菜,惋惜再也尝不到了”这样的句子,不说心底的触动,光从语言训练上,我就觉得这时间花得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