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幼儿园种植活动总结
幼儿园种植活动总结 篇1
在幼儿园的环境教化中,漂亮的种植区始终都是班级环境教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它不仅具有绿化班级,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蕴涵着很活中,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洁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爱好,还能学到很多有关植物的科学学问,驾驭简洁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育孩子的爱心、耐性、责任心以及视察、比较等多方面实力。那么如何利用种植区开展好玩的种植活动,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策略一:有效利用种植区,激励孩子自主种植和管理
以往,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参加种植区活动,老师都要求他们都从家里带一些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放到班级的种植区里,但是大部分孩子种植的小植物都是由家长代劳的,孩子们(甚至包括家长)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个小植物以后的生长状况并不关切。即使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家长和孩子,在把种下的小植物带到班级后,由于植物的发芽都须要一个过程,孩子的爱好无法持续很久。加之许多植物放在一起,老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株植物的改变,于是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场景:虽然每个班级的种植区都是郁郁葱葱,但是孩子们却很少真正的去关注,只是老师或班级里个别的孩子管理种植区,没有发挥其教化价值。
为了变更这一现状,我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请孩子在家种一株小植物,并细心照看它,等它发芽后再拿到幼儿园来,比一比谁的植物长得好。孩子们在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用下,都主动地参加了种植活动。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种的植物长得最好,家长们责无旁贷地充当了指导者的角色,在家里仔细地一对一地指导孩子,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对种植爱好,同时也驾驭一些简洁的种植方法。
由于种植时间以及植物生长速度的不同,孩子们陆接连续地把植物带到幼儿园来,使孩子们都有机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植物。实践证明,不仅孩子们爱上了种植区活动,常常到种植区看看植物的改变,家长也充分体会到了种植活动的教化价值。
比如:甜甜的妈妈和孩子种了几颗黑豆,发芽以后,甜甜说:“这个豆子发芽太有意思了,妈妈,别带到幼儿园了,我要在家看它长大。”妈妈说:“把它带到幼儿园,给小挚友讲讲你是怎么把它照看到发芽的,然后和小挚友一起看它长大,那多好呀!”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幼儿园种植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对植物生长的爱好,而且还是激励孩子和别人沟通与共享的绝好机会。
策略二:关注植物的生长改变,帮助孩子获得有益的学问阅历
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也有一些很好的阅历,如:做植物生长记录。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做植物生长记录还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那么怎样指导孩子完成呢?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榜样。
详细表现为老师要亲自种小植物,还要从孩子的角度谛视所提出要求的合理性、适用性。假如老师本身都对种植活动不感爱好,怎么为孩子做榜样呢?因此在选择所种植物上,我刻意独树一帜,找到一根莴笋,目的是引起孩子们的爱好。
首先我向孩子们介绍莴笋的名称,并组织幼儿说说它的外形特征,然后让孩子们猜想它以后会长成什么样子?最终请孩子们画下小植物现在的样子和猜想的样子,于是有了第一次的视察记录,全班幼儿都饶有爱好地参加其中。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视察记录,知道了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自主学,我又提出了新要求:学会视察和写生。因为植物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些植物很快就能发生改变,有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就没有太多的改变,所以老师决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老师要引导孩子常常视察植物的改变,当发觉有改变时再记录。
例如:小豆苗长出新叶子了,白菜似乎结花骨朵了,地瓜苗又长高了,甚至是萝卜烂掉了,蒜苗干枯、死掉了。不管是谁有了新发觉,老师都会做发起人,以小组的活动